大荒東經
【題解】
《大荒東經》所記的是東海之外的山形地貌和大川大河的情況。期間記載了十六個國家,二十二座山,五條水。十六位神仙,十七種動植物,還有大量礦產資源。
【原文】
東海之外有大壑(1),少昊之國(2)。少昊孺帝顓頊于此(3),棄其琴瑟(4)。
【注釋】
(1)壑:坑谷,深溝。
(2)少昊: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叫摯,以金德王,所以號稱金天氏。少昊之國,傳說少昊在東海建國,以鳥名官,自名摯。
(3)孺:通“乳”。用乳奶喂養。這里是撫育、養育的意思。顓頊: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是黃帝的后代,號稱高陽氏。
(4)琴瑟:古時兩種撥弦樂器。
【譯文】
東海以外有一深得不知底的溝壑,是少昊建國的地方。少昊就在這里撫養帝顓頊成長,少昊把帝顓頊幼年玩耍過的琴瑟丟在大壑里。
【原文】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1)。
【注釋】
(1)淵:水流匯集而成為深淵。
【譯文】
有一座甘山,甘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后流下來匯集成了甘淵。
【原文】
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
【譯文】
大荒的東南角有座高山,名叫皮母地丘。
【原文】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1),日月所出。
【注釋】
(1)大言:或作“大谷”。
【譯文】
東海的外面,大荒當中,有座山叫做大言山,是太陽和月亮升起的地方。
【原文】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1)。有一大人踆(cūn)其上(2),張其兩耳(3)。
【注釋】
(1)大人之堂:本是一座山,因為山的形狀就像是一座堂屋,所以稱作大人堂。
(2)踆:通“蹲”。
(3)耳:應作“臂”。
【譯文】
有座波谷山,山中有個大人國。有大人做買賣的集市,是一座高山,形狀像堂屋,就在叫做大人堂的山上。有一個大人正蹲在上面,張開他的兩只手臂。
【原文】
有小人國,名靖人(1)。
【注釋】
(1)靖人:傳說東北極有一種人,身高只有九寸,這就是靖人。靖的意思是細小的樣子。因此靖人就是指小人。
【譯文】
有個小人國,那里的人叫做靖人。
【原文】
有神,人面獸身,名曰黍(líng)之尸。
【譯文】
有一個神人,長著人的面孔野獸的身子,叫做黍尸。
【原文】
有潏(jué)山,楊水出焉。
【譯文】
有座潏山,楊水就是從這座山發源的。
【原文】
有蔿(wěi)國,黍食(1),使四鳥(2):虎、豹、熊、羆。
【注釋】
(1)黍:一種黏性谷米,可供食用和釀酒,古時主要在北方種植,脫去糠皮就稱作黃米。
(2)鳥:這里即指野獸,古時鳥獸通名。以下同此。
【譯文】
有一個蔿國,那里的人以黃米為主要食物,馴化驅使四種野獸:老虎、豹子、熊、羆。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
【譯文】
在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合虛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原文】
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1),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注釋】
(1)帝?。罕緯鴮覍页霈F叫帝俊的上古帝王,具體所指,各有不同,似指顓頊。而神話傳說,分歧已大,歷時既久,更相矛盾,實難確指,只可疑似而已。以下同此。中容:傳說顓頊生有兒子八人,其中就有中容。
【譯文】
有一個國家名叫中容國。帝俊在這里生了中容,中容國的人吃野獸的肉、樹木的果實,馴化驅使四種野獸:豹子、老虎、熊、羆。
【原文】
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譯文】
有座東口山。有個君子國就在那里,那里的人穿衣戴帽并且腰間佩帶寶劍。
【原文】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1)。食黍,食獸,是使四鳥(2)。
【注釋】
(1)思土不妻,思女不夫:神話傳說他們不娶親,不嫁人,但因精氣感應、魂魄相合而生育孩子,延續后代。
(2)四鳥:當作“四獸”。
【譯文】
有個國家叫司幽國。帝俊生了晏龍,晏龍生了司幽,司幽生了思土,而思土不娶妻子;司幽還生了思女,而思女也不嫁丈夫。司幽國的人以黃米為主食,也吃獸肉,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
【原文】
有大阿之山者。
【譯文】
有一座山叫做大阿山。
【原文】
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1),日月所出。
【注釋】
(1)明星:明星山。
【譯文】
大荒當中有一座山,名叫明星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原文】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1),帝鴻生白民(2),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注釋】
(1)帝?。核浦干俚洌瑐髡f中的上古帝王,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二子。帝鴻:即黃帝,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所以號稱軒轅氏。有土德之瑞,所以又號稱黃帝。后取代神農氏為天子。
(2)生:在本書中“生”字的用法,并不一定都指某人生下某人,也多指某人所生存、遺存的后代子孫。這里就是指后代而言。
【譯文】
有個國家名叫白民國。帝俊生了帝鴻,帝鴻的后裔是白民,白民國的人姓銷,以黃米為主食,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老虎、豹子、熊、羆。
【原文】
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譯文】
有個國家名叫青丘國。青丘國有一種狐貍,長有九條尾巴。
【原文】
有柔仆民,是維(1)嬴土(2)之國。
【注釋】
(1)維:句中語助詞,無實意。
(2)嬴土:肥沃的土地。
【譯文】
有一群人被稱為柔仆民,他們所在的國家,土壤很肥沃豐饒。
【原文】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譯文】
有個國家叫黑齒國。帝俊的后裔是黑齒,姓姜,那里的人吃黃米,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
【原文】
有夏州之國。有蓋余之國。
【譯文】
有個國家叫夏州國。在夏州國附近還有一個蓋余國。
【原文】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譯文】
有個神人,長著八個頭而長著人的臉面,老虎身子和十條尾巴,名叫天吳。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瞀(mào),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譯文】
在大荒當中,有三座高山分別叫做鞠陵于天山、東極山、離瞀山,都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個神人名叫折丹,在東方人們單稱他為“折”,從東方吹來的風稱為俊,他就處在大地的東極,主管風起風停。
【原文】
東海之渚中(1),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2)。禺京處北海,禺虢處東海,是惟海神(3)。
【注釋】
(1)渚:水中的小洲。這里是指海島。
(2)禺京:就是上文所說的風神禺強。北方神,一說是風神,一說是海神,或為一身而兼二職。
(3)惟:句中語助詞,無實意。
【譯文】
在東海的島嶼上,有一個神人,長著人的面孔和鳥的身子,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黃色的蛇,腳下踩踏著兩條黃色的蛇,名叫禺虢。黃帝生了禺虢,禺虢生了禺京。禺京居住在北海,禺虢居住在東海,他們都是海神。
【原文】
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譯文】
有座招搖山,融水從這座山發源。有一個國家叫玄股國,那里的人以黃米為主食,能馴化驅使四種野獸。
【原文】
有困民國,勾姓,而食。(1)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2)。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3)牛。有易殺王亥(4),取仆牛。河[伯]念有易(5),有易潛出,為國于獸,方食之(6),名曰搖民(7)。帝舜(8)生戲,戲生搖民。
【注釋】
(1)困民國:因民國。而食,應為“黍食”。
(2)方食其頭:這是針對原畫面上的景象而說的。
(3)仆:通“樸”。大。
(4)有易殺王亥:據古史傳說,有易族人因憤恨王亥對有易妻子奸淫暴虐,而殺了他,沒收了他的牛。
(5)河伯念有易:據古史傳說,王亥的繼承者率兵為王亥報仇,殘殺了許多有易族人,河伯同情有易族人被殘毀,就幫助殘存的有易族人悄悄逃走,在野獸與草莽中建立了國家,叫搖民國,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因民國。
(6)方食之:這也是針對原畫面上的圖像而說的。
(7)搖民:即因民國。
(8)帝舜:傳說中上古時的賢明帝王。
【譯文】
有個國家叫因民國,那里的人姓勾,以黃米為主食。有個人叫王亥,他用兩手抓著一只鳥,正在吃鳥的頭。王亥曾把一群肥壯的牛寄養在易族人和水神河伯那里。有易族人把王亥殺死,沒收了那群肥牛。河伯同情有易族人,便幫助有易族人偷偷地逃出來,在野獸與草莽中建立了國家,他們正在吃野獸肉,這個國家叫搖民國。另一種說法認為帝舜生了戲,戲又生了搖民。
【原文】
海內有兩人(1),名曰女丑(2)。女丑有大蟹(3)。
【注釋】
(1)兩人:一人為搖民,一人為女丑。下面只說了一個,大概文字上有逸脫。
(2)女丑:就是上文所說的女丑之尸,是一個女巫。
(3)大蟹:就是上文所說的大小有方圓一千里的螃蟹。
【譯文】
海內有兩個神人,其中的一個名叫女丑。女丑有一只大螃蟹。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yūn)羝(dī)。上有扶木(1),柱三百里(2),其葉如芥(jiè)(3)。有谷曰溫源谷(4)。湯(yáng)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5)。
【注釋】
(1)扶木:就是上文所說的扶桑樹,太陽由此升起。
(2)柱:像柱子般直立著。
(3)芥:芥菜,花莖帶著葉子,而葉子有葉柄,不包圍花莖。
(4)溫源谷:就是上文所說的湯谷,谷中水很熱,太陽在此洗澡。
(5)烏:就是上文所說的踆烏、離朱鳥、三足烏,異名同物,除過所長三只爪子外,其他形狀像烏鴉,棲息在太陽里。
【譯文】
在大荒當中,有一座山名叫孽搖頵羝。山上有一棵扶桑樹,高達三百里,葉子的形狀像芥菜葉。有一道山谷叫做溫源谷。湯谷上面也長了棵扶桑樹,一個太陽剛剛回到湯谷,另一個太陽正準備從扶桑樹上出去,來回都乘載于三足烏的背上。
【原文】
有神,人面、犬耳(1)、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尸。
【注釋】
(1)犬耳:應作“大耳”。
【譯文】
有一個神人,長著人的面孔,大大的耳朵、野獸的身子,耳朵上穿掛著兩條青色的蛇,名叫奢比之尸。
【原文】
有五采之鳥(1),相鄉棄沙(2)。惟帝俊下友(3)。帝下兩壇,采鳥是司。
【注釋】
(1)五采之鳥:即五采鳥,屬鸞鳥、鳳凰之類。采,通“彩”。彩色。
(2)鄉:通“向”。棄沙:不詳何意。有些學者認為“棄沙”二字是“媻娑”二字的訛誤,而媻娑的意思是盤旋、翩翩而舞的樣子。
(3)惟:句首語助詞,無意。
【譯文】
有一群長著五彩羽毛的鳥,正成雙成對地翩翩起舞,天帝帝俊從天上下來和它們交友。帝俊在下界的兩座祭壇,就是由這群五彩鳥掌管著的。
【原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日月所出。
【譯文】
在大荒當中,有一座山名叫猗天蘇門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
【原文】
有壎(xuān)民之國。有綦(jī)山。又有搖山。有(zèng)山。又有門戶山。又有盛山。又有待山。有五采之鳥。
【譯文】
有個國家叫壎民國。有一座山是綦山。又有座搖山。又有座山。又有座門戶山。又有座盛山。又有座待山。還有一群五彩鳥。
【原文】
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國。
【譯文】
在東荒當中,有座山名叫壑明俊疾山,是太陽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這里還有一個中容國。
【原文】
東北海外,又有三青馬、三騅(1)、甘華。爰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谷所在(2)。
【注釋】
(1)騅:毛色青白間雜的馬。
(2)百谷:泛指各種農作物。百,表示多的意思,不是實指。
【譯文】
在東北海外,又有三青馬、三騅馬、甘華樹。這里還有遺玉、三青鳥、三騅馬、視肉怪獸、甘華樹、甘柤樹。還是各種莊稼生長的地方。
【原文】
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鹓(wǎn),北方曰鹓,來(之)風曰(yǎn),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1),使無相間出沒(2),司其短長。
【注釋】
(1)東極:應為“東北”。止,這里是控制的意思。
(2)間:這里是錯亂、雜亂的意思。
【譯文】
有個國家叫女和月母國。有一個神人名叫鹓,北方人稱他為鹓,從那里吹來的風稱作,他就處在大地的東北角以便控制太陽和月亮,使它們不要雜亂無章地出沒,掌握它們升起落下時間的長短。
【原文】
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1),殺蚩尤與夸父(2),不得復上,故下數旱(3)。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注釋】
(1)應龍:傳說中的一種生有翅膀的龍。
(2)蚩尤:神話傳說中的東方九黎族首領,以金作兵器,能呼風喚雨。
(3)數:屢次,頻繁。
【譯文】
在大荒的東北角上,有一座山名叫兇犁土丘山。應龍就住在這座山的最南端,它在黃帝和蚩尤的戰斗中,幫助皇帝殺死蚩尤,又殺死過夸父。因為神力用盡,他上不了天,天上因此沒有能夠興云布雨的神,而下界就常鬧旱災。下界的人們一遇天旱就裝扮成應龍的樣子來祈雨,竟然常得到大雨。
【原文】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kuí)。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jué)以雷獸之骨(1),聲聞五百里(2),以威天下。
【注釋】
(1)橛:通“撅”。敲,擊打。雷獸:就是上文所說的雷神。
(2)聞:傳。
【譯文】
東海當中有座流波山,這座山在進入東海七千里的地方。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普通的牛,是青蒼色的身子卻沒有犄角,僅有一只蹄子,出入海水時就一定有大風大雨相伴隨,它發出的亮光如同太陽和月亮,它吼叫的聲音如同雷響,名叫夔。黃帝得到它,便用它的皮蒙鼓,再拿雷獸的骨頭做鼓槌敲打這鼓,響聲能傳到五百里以外,黃帝以此來威震天下。
上一篇:《山海經·海內南經》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山海經·大荒北經》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