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月跡
《月跡》: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中秋的夜里,我們在院子里盼著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①里,放了竹窗簾兒悶著、纏奶奶說故事。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還要再說一個……奶奶突然說:
“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②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 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很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卻慢慢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奶奶說: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
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我們都走近去,不知道那個滿圓兒去哪兒了,卻疑心這骨朵兒是繁星兒變的; 抬頭看著天空,星兒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許多。月亮正在頭頂,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清清晰晰看見里邊有了什么東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問。
“是樹,孩子,”奶奶說。
“什么樹呢?”
“桂樹。”
我們都面面相覷了,倏乎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梢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 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們身后的這一棵了。
奶奶瞧著我們,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邊已經有人了呢。”
“誰?”我們都吃驚了。
“嫦娥。”奶奶說。
“嫦娥是誰?”
“一個女子。”
哦,一個女子。我想: 月亮里,地該是銀鋪的,墻該是玉砌的,那么好個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嗎?”
“和三妹一樣漂亮的。”
三妹就樂了:
“啊啊,月亮是屬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們中最漂亮的,我們都羨慕起來: 看著她的狂樣兒,心里卻有了一股嫉妒。我們便爭執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奶奶從屋里端了一壺甜酒出來,給我們每人倒了一小杯兒,說:
“孩子們,瞧瞧你們的酒杯,你們都有一個月亮哩!”
我們都看著那杯酒,果真里邊就浮起一個小小的月亮的滿圓。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個人的心里了。
奶奶說:
“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再去找吧。”
我們越發覺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來。妙極了,它真沒有走去,我們很快就在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發現了。我們來了興趣,竟尋出了院門。
院門外,便是一條小河。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的凈沙; 全沒白日那么的粗糙,燦燦地閃著銀光。我們從沙灘上跑過去,弟弟剛站到河的上灣,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這兒!”
妹妹幾乎同時在下灣喊道:“月亮在這兒!”
我兩處去看了,兩處的水里都有月亮; 沿著河沿跑,而且那一處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們都看著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見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會有的。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們坐在沙灘上,掬著沙兒,瞧那光輝,我說:
“你們說,月亮是個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說。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
我同意他們的話。正像奶奶說的那樣: 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我們就又仰起頭來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大家都覺得滿足了,身子也來了困意,就坐在沙灘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會兒。
(選自《散文》1980年第11期)
【賞析】
這篇散文記敘了一場饒有情趣的“尋月”。也許讀者會感到奇怪,月亮高高在上,地上的人怎么能尋找月亮呢? 又是怎么個尋法呢? 讀了這篇散文,你的疑團就會消散,說不定,下一個中秋節來臨的時候,你也會興致勃勃地去尋月,并感到無上的樂趣。現在就讓我們先來看看賈平凹是如何尋月的。
在一個中秋節的夜里,一群農村的孩子坐在院子里看月亮,可左等右盼,遲遲不見月亮出來。于是,孩子們回到屋里,纏著奶奶說故事。說故事的當兒,月亮不僅出來了,還鉆進了屋子。“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不僅想到月亮有腿,還想到呼吸會吹跑月亮。會說故事的奶奶把握了孩子們的心理,是她讓孩子們出去尋月的。
交代了尋月的起因,接下來就開始了尋月的行動。先是在院子里尋,果然,滿院是“玉玉的、銀銀的”的月光。孩子們又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疑心院子里桂樹的骨朵兒是繁星變的,因為天上的星兒似乎比平日少了許多。奶奶告訴他們月亮上有桂樹,孩子們很快進入感覺,滿院的月光,院中的桂樹,仿佛他們已在月亮里。這種幻覺出自天真可愛的兒童心理,是可信的,符合人物的身份。當孩子們從奶奶那兒得知月中住著一個叫嫦娥的漂亮女子,而嫦娥和“三妹”同樣漂亮時,他們的心理就起了變化。三妹覺得月亮是她的,都想擁有月亮的孩子們發生了爭執。聰明的奶奶及時因勢利導,她用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使孩子們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月亮是每個人的”,奶奶的話,將孩子們的尋月活動推向了高潮。
被激發了好奇心的孩子們來到河邊。河的上灣有月亮,下灣也有月亮,沿著河沿跑,那一處的河里都有月亮。不僅河里有月亮,連孩子們的眼睛里也出現了月亮。這么多的月亮,的確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于是,在沙灘上,又展開了一場關于“月亮是個什么”的討論。無論是“弟弟”說的“月亮是我所要的”,還是“妹妹”講的“月亮是個好”,這些話正像奶奶說的那樣: “它是屬于我們的,屬于每個人的。”擁有了月亮的孩子,頓時覺得也擁有了天空。
《月跡》 通過一件小事——中秋節孩子們尋找月亮的情景,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一個簡單平凡卻又重要的道理: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是屬于每個人的,只要我們努力去尋找,就能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美好事物。
這篇散文在寫作上借鑒了前輩作家許地山的《落花生》。風格樸素平實,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來引發出一個生活哲理,所謂“寓教于樂”。尋月的整個情景,描寫得生趣盎然。這是一篇較為典型的敘事性散文,事情的發生、發展、高潮與結尾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文的語言富有童趣并帶有地方色彩,如“兒”字,“了”字在句中與句末的經常出現以及雙聲詞的運用,都為文章增色許多。
(施國英)
上一篇:現代散文欣賞·曼哈頓街頭夜景
下一篇:現代散文欣賞·桃源與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