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體詩通常指古典詩歌格律體以外的各種詩體。一般是指從字形、句法排列、聲律或押韻等方面別具一格的作品。這些詩多把字形、句法、聲律和押韻加以特殊變化,成為別出心裁的奇異之作,一般帶有文字游戲性質。比如離合詩、回文詩、數字詩、六府詩、六甲詩、八音詩、四色詩、十二生肖詩、藥名詩、郡縣名詩、卦名詩、鳥名詩、星名詩、宮殿名詩、口字詩、五雜俎詩等等,真是名目繁多,其中有的漢晉時就有了,并非創始于南朝,但南朝人頗有興趣地加以模仿。這種種名目,后人總稱之為雜體詩,并又加以模擬和發展。唐朝劉禹錫、皮日休、陸龜蒙就都有雜體詩作。還有專門收錄雜體詩的集子,如以編撰《樂府詩集》聞名的宋人郭茂倩,也編過《雜體詩集》,可惜已經失傳。這些詩并無多大文學價值,但頗見巧思。古人說:“善戲謔兮,不為虐兮。”(《詩經·衛風·淇奧》)以詩為戲,也未嘗不可,就像現在人們要說笑話、猜謎語一樣。因此明朝人吳訥的《文章辨體序說》云:“今總謂之雜者,以其終非詩體之正也。博雅之士,其亦有所不廢焉。”
下面介紹幾種雜體詩,供初學者大致了解一下:
(1)寶塔詩:顧名思義,這類詩體形如寶塔,從一字句或兩字句的塔尖開始,向下延伸,逐層增加字數至七字句的塔底終止,如此排列下來,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為詩題,又為詩韻。寶塔詩,原稱“一至七字詩”,也叫“一七體詩”。從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韻,或疊兩句為一韻,很有規律。后來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讀起來朗朗上口,聲韻和諧,節奏明快,有如“鯤鵬展翅,扶搖直上”之感。如唐·張南史《雪》:
花片,玉屑。
結陰風,凝暮節。
高嶺虛晶,平原廣闊。
初從云外飄,還向空中噎。
千門萬戶皆靜,獸炭皮裘自熱。
此時雙舞洛陽人,誰悟郢中歌斷絕。
(2)集句詩:集句詩就是集合古詩文句成詩。作者只有博聞強記,才能集句成詩。創作集句詩要求對原詩句融匯貫通,如出一體。這樣集成的詩才能既無斧鑿之痕,意義又相連貫。
例如洪升的《長生殿·窺浴》:
集句詩,又稱集錦詩,就是從現成的詩篇中,分別選取現成的詩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詩。集句詩,要求有完整的內容和嶄新的主旨,要求符合詩詞格律,要求上下一氣,渾然天成。“集句”一名,出自宋代陳師道的《后山詩話》,但它的創作,由來已久,現存最早的集句詩,是西晉傅咸的《七經詩》。但是集別人的詩句成篇的律詩卻是宋朝才出現的,據說王安石是寫這種詩的鼻祖。根據史料記載,集句詩在宋代最為盛行。當時,由于格律詩體式已經成熟,且有前朝大量詩歌的豐富遺產,集句詩便廣泛出現在文人的筆下,像王安石、蘇東坡、文天祥、辛棄疾、黃庭堅、晁補之、楊冠卿等詩詞大家都有大量的集句詩作。當時人們競相仿效,成為一時之時尚。嚴羽《滄浪詩話》云:“王荊公集句最長,《胡笳十八拍》渾然天成,絕無痕跡,如蔡文姬肺肝間流出。”《金玉詩句》:“集句至元豐間,王文公(王安石)益工于此。”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王安石的集句詩,長篇多至百韻二百句。文天祥在獄中作集杜詩二百首,世所罕見。宋以后,集句詩被引入到詞曲的創作中,特別是明清的折子戲,大多以集句詩為每折戲的結束語。如湯顯祖的《牡丹亭》,總共五十五出戲,而里面的集句詩就有五十四首之多!可見集句詩的源遠流長。
(3)神智體:神智體是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傳為蘇東坡首作,亦稱“形意詩”、“謎像詩”。這種謎像詩體是“以意境作畫寫字,悟人悟己的一種修養學問。”
相傳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北方遼國派出了一位使者出使至大宋王朝。這位遼國大使雖出自蠻夷之邦,卻亦博聞多識,且漢字寫得極好。平日里閑時,他常去翰林院里,拿一些古里古怪的詩文來為難翰林學士。那些學士有大半答不上來,弄得本是禮儀之邦的大宋朝君臣上下很沒有面子。神宗心急之下,請出大學士蘇東坡來對付。次日,遼國使臣碰見蘇軾,又來以詩文的問題“請教”。蘇東坡淡淡一笑,說:“寫詩只是雕蟲之技,只不過這讀詩有點難,我這里有首《晚眺詩》詩,想請先生念一下。”遼使心想:連首詩也不會讀,這蘇軾恐怕是徒有虛名吧。然而,這遼使一見蘇軾出示詩圖(見右圖),頓時呆若木雞,橫看豎看也看不出所以然來,不禁汗流浹背,急忙告退,從此再也不敢在漢人面前提這“詩文”兩字。這首詩就是神智體的第一首作品。讀法如下: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神智體寫作特點是以意寫圖,令人自悟。將文字巧作安排,字形有長有短,有橫寫,有側寫,有反寫,有倒寫。因其設想神奇,啟人心智,故名。神智體詩后來廣為流行,民間有仿作者,但多意境不高,終不及蘇軾的詩自然流暢,令人回味。
上一篇:中國古典詩歌是如何演變和發展的
下一篇:什么是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