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詩,顧名思義,即六言一句的詩體。
如毛澤東《給彭德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關于六言詩的起源,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東晉摯虞。他說:“六言者,‘我姑酌彼金罍’之屬是也。樂府亦用之。”“我姑酌彼金罍”句,出自《詩經·周南·卷耳》。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論及六言詩的緣起,承襲了摯虞的說法,以為“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很顯然,劉勰論六言詩起源,也最早追溯到《詩經》。但是,《詩經》中的六言詩僅是散句,又沒有兩句以上的六言句連續出現的情況。如果說在《詩經》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六言詩,顯然缺少足夠的證據。
完整而規范的六言詩是在建安時期才出現的。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詩,是孔融的三首六言詩。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詩文俱享名于當時。在詩歌創作上,他在借鑒《詩經》《楚辭》和兩漢樂府六言散句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詩:
一
漢家中葉道微,董卓作亂乘衰,僭上虐下專威,
萬官惶怖莫違,百姓慘慘心悲。
二
郭李紛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
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三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減去廚膳甘肥。
群僚率從祁祁,雖得俸祿常饑,念我苦寒心悲。
該詩講敘漢末歷史,從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寫起,接著寫郭汜等為爭權奪利而起內訌,最后寫曹操奉漢獻帝都許,切言時事,愛憎分明,格調悲涼,堪稱詩史。孔融的六言詩是對傳統的四言、五言詩歌體式的拓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梁陳以后,六言詩歌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六言三韻和六言律的雛形。例如梁昭明太子蕭統的《貌雪詩》:
既同眐梅英散,復似太谷花飛。
密如公超所起,皎如淵客所揮。
無羨昆巖列素,豈匹振鷺群歸。
此詩模擬飛雪之狀,極善聯想,曲盡其妙。全詩隔句押韻,對仗工整,用典巧妙,具備了六言三韻的基本特征。
到了唐代,六言詩和五、七言詩歌一樣,逐步發展成為格律詩。例如王維的《輞川六言》:
采菱渡頭風急,杖策村西日斜。
杏樹壇邊漁父,桃花源里人家。
詩歌采取移步換景的手法,通過對采菱渡頭、村西、杏樹壇邊三處景物以及風急、日斜、垂釣漁父的描寫,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桃花源里人家”這樣一種理想化的境界。其詩格律嚴整,對仗甚工,句式富于變化,堪稱唐代六言絕句的代表作。
上一篇:什么是騷體
下一篇:什么是樂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