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花和尚大鬧野豬林》解說與賞析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是《水滸傳》第8回下半回的回目??墒窃谶@一回魯智深并未正式出場,只寫到薛霸、董超正要在野豬林謀害林沖,“薛霸便提起水火棍來,望著林沖腦袋上劈將來,可憐豪杰束手就死”時,便突然煞住,“畢竟林沖性命如何”,讀者須要“且聽下回分解”了。因此,“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實際上是在第9回上半回才作了正面描寫。為什么要把一個故事放在兩回之間加以隔開呢?一般認為,這是由于《水滸傳》來源于宋元話本,說書人需要靠賣關子來吸引觀眾,下回繼續來聽。而說書人之所以這樣做,正是由于抓住了聽眾對藝術欣賞的心理規律。如明萬歷袁無涯刻本《繡像評點忠義水滸傳》于第8回末尾的眉批所指出的:“須絕險處住,使人一毫不知下韻,方急殺人。若說到下回雷鳴一聲,便泄漏春光,驚不深,喜不劇矣。”“驚不深,喜不劇”,是藝術欣賞的心理規律之一。清代著名小說評點家毛宗崗也指出:“文章之妙,妙在猜不著?!薄白x書之樂,不大驚則不大喜,不大疑則不大快,不大急則不大慰?!?《三國演義》第42回回評)
那么,“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究竟是怎樣寫得由大驚而大喜的呢?
為了造成“大驚”的藝術氛圍,作者從以下五個方面竭力進行渲染: 第一,通過開封府的孫孔目渲染了太尉的權勢和兇惡,說:“誰不知高太尉當權倚勢豪強,更兼他府里無般不做,但有人小小觸犯,便發來開封府,要殺便殺,要剮便剮?!钡诙诹譀_被開封府“判配遠惡軍州”后,渲染林沖對于此去的前途十分憂慮,說:“今小人遭這場橫事,配去滄州,生死存亡未保。”為此他特地給妻子寫下休書,“萬請娘子休等小人,有好頭腦,自行招嫁,莫為林沖誤了賢妻?!辈λ脑勒烧f:“泰山可憐見林沖,依允小人,便死也瞑目?!贝笥袦蕚涓八赖臍飧拧5谌謱懜咛九尚母龟懹莺蛞浴胺钪锯x旨”的名義,用十兩金子收買押送林沖的董超、薛霸,要他們“只就前面僻靜去處把林沖結果了”,“揭取林沖臉上金印回來做表證”。起初董超還顧慮“倘有些兜搭,恐不方便”,薛霸則說得很干脆:“高太尉便叫你我死,也只得依他,莫說這官人又送金子與俺。你不要多說,和你分了罷,落得做人情,日后也有照顧俺處?!倍松套h已定,并“將金子分受入己”。第四,再從押送林沖的董超、薛霸之兇惡加以渲染。途中夜宿客店,薛霸竟“燒一鍋百沸滾湯”,以給林沖洗腳為名,把林沖的腳燙傷。次日行路,董超又要他穿上一雙新草鞋,使他“走不到三二里,腳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鮮血淋漓,正走不動,聲喚不止”。這樣好借口到野豬林歇一歇,乘機將林沖謀害。第五,又從野豬林本身的險惡來加以渲染,說那是“煙籠霧鎖,一座猛惡林子,有名喚做野豬林,此是東京去滄州路上第一個險峻去處。宋時這座林子內,但有些冤仇的,使用些錢與公人,帶到這里,不知結果了多少好漢”。如今董超、薛霸把林沖帶到這個林子里來,并以“俺兩個正要睡一睡,這里又無關鎖,只怕你走了,我們放心不下,在此睡不穩”為名,“把林沖連手帶腳和枷緊緊的綁在樹上”。然后“薛霸便提起水火棍來,望著林沖腦袋上劈將來”,這豈不是使林沖“束手就死”么?經過上述層層渲染,讀到這里,誰能不感到驚險萬分、驚心動魄?誰能不為林沖的命運捏一把汗呢?就在這個緊急關頭,魯智深到來了,不禁令人拍手稱快。敘述方法上,也令人不能不為其詭譎變幻而嘆服不已。它不是平鋪直敘,而是第一段單寫飛出禪杖,卻未見其人;第二段單寫跳出和尚,卻未曾看得仔細;第三段,方看清衣著打扮,卻未知和尚是誰;第四段,認得是魯智深,林沖卻喊:“師兄不可下手”;第五段,要謀害林沖的董超、薛霸已被嚇得“動彈不得”,而林沖卻還要為他倆說情。明末清初著名的《水滸傳》評點家金圣嘆,只是驚嘆“其敘述之法,又何其詭譎變幻,一至于是乎!”他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今天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了,原來這是由于作者采用了多視角的描寫方法。第一段,是從敘述者的視角,既看到薛霸恰舉起來的水火棍,又聽到“雷鳴也似一聲”,看到飛將來的那條鐵禪杖。第二段是從兩個公人和魯智深的雙重視角,看到“把這水火棍一隔,丟到九霄云外,跳出一個胖大和尚”;第三段,是從兩個公人的視角看清那和尚的衣著打扮;第四段是從林沖的視角“認得是魯智深”;第五段又從魯智深和林沖的雙重視角,看到兩個公人被嚇得呆在那里,林沖向魯智深說明,高太尉才是“要害我性命”的罪魁,這兩個公人也是不得不依他,“你若打殺他兩個,也是冤屈”。這不僅為兩個公人說情,更重要的是為高俅殺林沖映襯,表明林沖既深明事理,又善良得不免迂腐,以致到了姑息養奸的地步。正是這多視角的靈活轉換,才使上述描寫顯得詭譎變幻,精彩紛呈。它勝似一架多棱鏡,進行全方位的立體掃描,以極為精煉傳神的文筆,收到奇幻的藝術效果,使讀者從中看清了在場的所有人的聲態神情。
讀者感到大喜大樂大慰大快的,不只是林沖在束手就死的危難時刻,性命得救了,更重要的是魯智深的思想品格顯得光彩逼人??梢娨詣撛炝钊舜篌@的藝術氛圍來收到令人大喜的藝術效果,這不只是個在敘述方法上追求詭譎變幻的問題,更重要的它是為塑造魯智深、林沖等人物形象服務的;真正感人的并不是詭譎變幻的故事情節,而是由此所表現出來的魯智深那種披肝瀝膽的英雄性格。林沖之所以性命得救,表面上看,救他的魯智深是從天而降,來得極其突然,而正因為他來得極其突然,這就使讀者更為迫切地想弄清魯智深為什么會如此突然從天而降?原來這看似突然,而實則有其必然性。接著作者就詳細地寫了魯智深救林沖的一片火熱心腸: 自從和林沖買刀那日相別之后,他就為林沖“憂得你苦”,聽說林沖受官司,斷配滄州,他又多方設法尋救; 看見陸虞候請兩個公人在酒家密談,他就“放你不下,恐這廝們路上害你”。為此他一直在暗中跟著林沖加以保護,夜間住在客店內,那廝把滾湯燙林沖的腳,他也住在同一客店,“見這廝仍不懷好心,越放你不下”; 當兩個公人押著林沖五更出門時,他早已“先投奔這林子里來”,若“他到這里來害你,正好殺這廝兩個”。在野豬林救了林沖的性命之后,他仍一路護送林沖?!皻⑷隧氁娧?,救人須救徹。灑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滄州。”魯達這種“放你不下”的火熱心腸和“救人須救徹”的品格,確是感人至深。
上一篇:《聊齋志異·胭脂》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三言·蘇小妹三難新郎》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