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
清乾隆十七年(1752)金閶書業堂刊本《東周列國志》扉頁書影
清乾隆十七年(1752)金閶書業堂刊本《東周列國志》正文書影
清代白話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全稱《蔡元放評定本東周列國志》,一名《東周列國志全傳》。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題“秣陵蔡元放批評”。蔡元放,名奡,字元放,號七都夢夫、野云主人,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成書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前。
現存主要版本有清桐石山房藏板本,藏英國倫敦博物院;清乾隆十七年(1752)金閶書業堂刊本,藏上海圖書館;清咸豐四年(1854)經元堂藏板本,藏首都圖書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掃葉山房石印本,藏英國倫敦博物院;1915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藏上海辭書出版社。197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1986年中國書店影印點石齋石印本,198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1990年岳麓書社排印本,1993年齊魯書社“中國古典小說普及叢書”排印文英堂刊本。
西周后期,周宣王勤于政事,任人唯賢,時稱中興。周宣王駕崩后,其子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他聽信小人,遠離賢臣,荒淫無度,因寵愛美女褒姒,竟貶申后,廢太子。為取樂于褒姒,甚至亂舉烽火,戲弄群侯,視國事如兒戲,致使諸侯大失所望,離心叛道。申后之父申侯向鄰國犬戎借兵,以救王后。戎兵攻入鎬京,幽王被殺,褒姒亦被擄走,后亦自盡,西周遂亡。申侯等迎太子宜臼即王位,是為平王。犬戎自到鎬京擾亂一番后,熟識了中國的道路,時侵周疆。為避犬戎之勢,周遂棄鎬京而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平王十三年,鄭武公獨秉周政。武公逝后,其長子鄭莊公寤生繼位,代父為周朝卿士,并封其弟共叔段于京城,號稱京城太叔。其母姜氏偏共叔段,欲為內應密謀篡位,讓段奪取鄭國王位。鄭莊公早有謀略,假傳一令,謊稱自己往周朝面君輔政,待段起兵襲擊京城,將段逼入共城,段被迫自刎而亡。莊公又命人將姜氏送至潁地安置,留下誓言:“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不久,莊公良心頓萌,后悔難當,潁考叔獻掘地筑室之計,使莊公母子相見,全了莊公盡孝之情。周平王因鄭莊公不在位,欲命虢公忌父暫理國政。鄭莊公聞之,極為不滿,平王為解莊王疑慮,命周太子狐與鄭世子忽互為人質。自交質以后,鄭伯留周輔政,一向無事。平王駕崩,太子狐痛父之死,哀痛而亡,其子林<繼位,是為周桓王。桓王疑懼鄭莊公久專朝政,免其卿士之職。鄭莊公假傳王命,伐宋攻許,稱霸一時。在這期間,衛、魯、宋諸國腥風血雨,先后發生篡弒事件。
周桓王得悉鄭莊公假命伐宋,勃然大怒,加之莊公多年未朝,于是,桓王親自統兵,征伐莊公,卻落敗而返,從此周室威望漸漸衰微。
鄭莊公逝后,諸子爭權奪位,內亂連綿不斷。齊襄公荒淫無度,蔑倫悖理,天怒人怨,被亂刀砍殺。長子公子糾、次子小白,分別出奔魯、閭二國。鮑叔牙輔佐小白搶先回國即位,即齊桓公。魯莊公憤憤不平,率軍為公子糾爭位,齊桓公大敗魯莊公,齊軍大勝而歸。魯莊公出于本國利益考慮,被迫殺公子糾。鮑叔牙向桓公力薦管仲,桓公向管仲求教治國之道,管仲直陳利弊,桓公大悅,遂拜管仲為相國,整飭內政,幾年之間,齊國大治。管仲又向桓公進獻“內尊王室,外攘四夷”之策,為成霸業獻計獻策。齊桓公向周釐王請命,會聚五國諸侯于壇下,定諸侯位,送鄭伯突復國,對諸侯以禮相待,受到諸侯擁戴。周王賜封桓公為方伯,得專征伐。山戎侵燕,桓公協燕兵滅山戎,將其地送給燕國。魯國慶父作亂,桓公扶持魯僖公,又救援邢、衛二國。桓公威望如日中天。楚成王熊惲,野心勃勃,興兵亂鄭,齊桓公集結八國之師伐楚,八軍同發,氣勢如虹,在召陵與楚使屈完會盟。周惠王駕崩,齊桓公與諸侯擁立世子鄭即位,即名周襄王。襄王有感于桓公之威德,遣使賜胙,桓公復于葵丘會集諸侯,諸侯無不信服。桓公遂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齊桓公不聽管仲遺言,任用佞臣豎刀、雍丞、開方,三人肆無忌憚。自齊桓公死后,三人挑動諸子爭位,迫使世子昭逃奔宋國。宋襄公率軍護送世子昭歸國即位,為齊孝公。宋襄公欲會集諸侯,繼齊桓公完成霸業。楚成王則在會盟時劫持宋襄公,自立盟主。宋襄公受此恥辱,懷恨難當,統帥宋兵討伐奉楚的鄭國。鄭文公向楚國求助,楚成王命屬下率兵援鄭,宋軍不敵,急忙退兵。兩軍于泓相持不下,宋襄公以仁義自詡,多次錯失良機,慘遭敗績。
晉文公重耳任人唯賢,省刑薄斂,國力大增。時周襄王受弟太叔的攻擊,亡命至鄭,晉文公率軍護送襄王復位,受賜四邑。楚國征伐齊、宋兩國,宋成公求助于晉,晉文公用計,迫使楚成王與齊國言和。晉文公與楚王交戰于城濮,大敗楚軍。晉文公會盟諸侯于踐土,被周襄王封為盟主,成為齊桓公之后又一霸主。晉文公死后,晉襄公即位。晉襄公救鄭,設伏于崤山,與秦穆公抗衡,大敗秦軍。幾年后,秦軍伐晉,秦穆公親自率軍征伐,收復失地,又懾伏西戎各國,成為西戎霸主。
晉襄公死后,楚國國力強盛,橫行一時。到楚莊王時,任用孫叔敖,興利除弊,改革內政,國中大治。楚莊王先后征伐陳國、鄭國,晉軍救援,大敗而返,楚莊王由此成為霸主。晉景公繼位后,不理朝政,耽于田獵,寵信佞臣屠岸賈。屠岸賈誣陷趙同、趙括謀反,趙氏族人盡被殺戮,唯趙盾遺腹子趙武被門客程嬰易子留存,幸免于難。直至晉悼公即位,遍訪趙氏孤兒,族滅屠岸賈,并重用趙武,官拜司寇。晉悼公舉賢任能,整飭國政,諸侯先后前來朝拜,時晉國號稱中興。齊景公繼位,任用晏嬰,國勢日強,與晉并霸。
楚平王即位后,縱情聲色,寵信佞臣費無極。無極誣陷太子建與大臣伍奢謀反。太子建亡命宋國。伍奢與長子伍尚俱被殺害,次子伍子胥逃至吳國,被公子光收留。公子光謀殺王僚,自立為王,號為闔閭。伍子胥與孫武率軍伐楚,大敗楚軍,攻入郢都。時楚平王已死,楚昭王出逃,伍子胥掘墓鞭尸,斷平王頭泄憤。楚國大夫申包胥向秦國哭求援軍,吳軍退兵。楚昭王回國后,整治內政,國勢漸強。吳王闔閭率軍伐越,兵敗而亡。夫差即位,三年后大敗越軍。越王勾踐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諫,許之。勾踐放回后,臥薪嘗膽,休養生息,國力增強,趁夫差北上爭霸之際,偷襲吳國,迫使夫差求和。幾年后,勾踐滅吳,夫差自殺,勾踐成為霸主。
秦孝公任用衛鞅變法,秦國由此強盛。秦孝公封衛鞅為商鞅。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等又誣告商鞅謀反,將其拘捕,施五牛分尸之刑。洛陽人蘇秦游說六國,約眾抗秦。張儀設連橫之計,離散六國合縱關系。蘇、張二人先后故去,各國約縱連橫,爭戰不已。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先后執掌本國大權,招賢納士,史稱“戰國四公子”。秦昭襄王時,在長平之戰中滅趙軍四十萬,威震四方。昭襄王之孫異人,為質于趙,得呂不韋幫助,逃回秦國,改名子楚。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莊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年幼無知,國事決于呂不韋,號稱尚父。秦王政成年后,革除呂不韋職務,迫其自殺,自此獨攬朝政大權。此后十幾年中,秦國先后滅除六國,統一天下,秦王政改號為皇帝,即秦始皇。戰國七雄之局面,歸于一統。
上一篇:《三遂平妖傳》介紹|賞析
下一篇:《東西兩晉演義》介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