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峭碧摩天圖
現代·鄭午昌作
紙本淺絳設色
縱一三八厘米
橫六八.八厘米
藏中國美術館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家多喜從古人詩句中尋覓意境,錘煉構思。鄭午昌的這幅山水畫(1949年作)正是從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詩《尋雍尊師隱居》中生發畫意,使摩天群峰、淙淙流泉、叢樹流云以及山居人家等,皆一一奔赴于畫家腕下。這種大山水的格局,要憑作者的主觀意念來造境,因而需要畫家對自然山脈的盤折轉換規律非常理解,要成竹在胸,長于對隨處景物作不同的描寫點綴,使山體表現移步換形,處處有不同景致可觀賞。西方學者將中國畫的這種大山水表現稱之為“游觀山水”,這樣闊大的境界倘若用西畫的焦點透視法來表現顯然是無從措手的。
這幅畫山脈總體的走向,也就是大的山體脊背,是縱向直上。不過這大山體的脊背并非簡單一塊的隆起,而是有分有合,其分處雙峰對峙,中間成峽谷,流泉貫穿其中;其合處則為上端的峰巔,山體略作盤折之后便直插青天。山體的分布是畫面的主體,前前后后分布的叢樹則助其陣勢,山居、石階和游人為引人入勝的點綴,而游云流泉則為穿插分隔。一幅山水的包容竟如此豐富,宛如從飛機上俯瞰群山所得,而這卻是作者依據李白詩句的主觀造境,其想象力和表現力確是令人感嘆了。
群峭碧摩天圖
鄭午昌是一位對傳統筆墨修煉有素的現代畫家。從他的山水畫中,可以見出他取之于王蒙、王翚和吳歷等的技法涵養,他擅用的披麻皴法尤以其清新柔雋的長線條為特色。雖然也可以說,他的山水畫仍未能脫出傳統的籬樊,但也正是傳統技法的優長,賦予了他涵泳天地而為古詩造境的能力。毋庸諱言,倘若采用西畫表現手法,是絕不可能表現如此壯闊的群山境界的。而鄭午昌作山水長于造境變異之能力,無疑是與他善于從古詩文中汲取營養和靈感有關。
上一篇:《葡萄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風嬌雨秀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