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運河備覽》的主要內容,《山東運河備覽》導讀
《山東運河備覽》是一部關于京杭大運河山東段的水利專著。清人陸耀撰,乾隆四十年(1775)成書。有乾隆四十 一年(1776)刻本和同治十年(1871)重刻本。
陸耀 (1723—1785),字青來,號朗甫,江蘇吳江人。乾隆十七年(1752)舉人。他“自幼立志以古人自期,學兼體用” ( 《清史稿·陸耀傳》)。乾隆十九年(1754)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處章京。累遷至戶部郎中。三十七年(1772)調補山東運河道。曾上書東河河道總督姚立德,提出一系列浚渠導泉、修治運河的建議,都得到采納。在這期間他又請修《河渠志》,遂編成 《山東運河備覽》。
京杭運河山東段地勢較高,水源偏少;又常受黃河決口影響,災害頻仍,不但影響民生,而且影響漕糧北運,因此為明清兩代的管理重點。陸耀鑒于葉方恒的《山東全河備考》 已成書90余年,其間雖又有靳輔的《治河方略》,張鵬翮的《河防志》,傅澤洪的《行水金鑒》,但都不是專為運河而作; 而張伯行的 《居濟一得》,又僅為 一家之言,“于掌故沿革甚略”。于是參照明人謝肇淛的《北河紀》和清人閻廷謨的《北河續紀》等關于運河的著作,“博采旁搜,稽之載籍,考之見聞,核之案牘”,而成是書。
全書12卷及卷首圖說4篇,共約23萬余字。書前除《序》、《凡例》和《目錄》等內容外,首載圖4幅,即: 《運河圖》、《五水濟運圖》、《泉河總圖》、《禹王臺圖》,各圖均計里畫方,大致皆以百里為計,各附圖說。卷1為《沿革表》,卷2為《職官表》。兩表各以年表形式分別記述元至元十六年 (1279) 至清乾隆四十年(1775)的運河工程沿革和主要官員姓名、任職年份。卷3至卷8,從南向北依次記述泇河廳、運河廳、捕河廳、上河廳、下河廳以及泉河廳、沂河廳等河段的水利工程和航運管理,尤其對嶧縣至臨清間49座單式船閘的啟閉運用,以及濟運水源、水柜調節蓄泄等經驗教訓,記述更詳。卷9,敘述有關挑河人夫以及財務管理等規章制度等方面的情況。卷10,將對運河有貢獻的主管官員編撰小傳,計元代14人,明代25人,清代14人。卷11和卷12,輯錄前人論述黃運相關、運河大勢、經理漕河、疏浚泉源、清理水柜、南旺大挑、通漕諸法等方面的著作。
本書內容豐富全面,引用前人著述達80種之多,是關于山東運河的集大成之作。書中征引的一些史志有的今已失傳,尤為可貴。書中文圖并茂,考訂詳明。體例也很嚴謹,且有創新。卷1、卷2的《沿革表》和《職官表》,以年為經,以事為緯,簡單明了,為山東運河的多種水利專著中的特殊體裁,對后代江河志的編纂頗有影響。
上一篇:《尚書引義》的主要內容,《尚書引義》導讀
下一篇:《山中白云詞》的主要內容,《山中白云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