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
滁州送范倅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莼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注釋】滁州送范倅(cui):宋孝宗八年(1172),辛棄疾知滁州。
范倅,字昂,滁州通判,籍里無考。
莼鱸:用張翰典故,見前《水龍吟》注。
朝天:朝見天子。
玉殿:此處代指朝廷。
承明:承明廬,漢代朝官值夜班的館舍,在石渠閣之外。
視草:為皇帝修改詔書。
籌邊:籌劃邊疆軍事。
殢(ti)酒:指以飲酒來排解愁緒。
響空弦:拉響無箭之弦,表示英雄無用武之地。
【鑒賞】
此詞作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詞人時年三十三歲,在滁州知州任上。古代文人好以詩酒酬別唱和,其中往往寄寓了作者的人生體驗或志趣情操。此詞亦然,于送別之中感時傷懷,表達了詞人宦海浮沉、難施抱負的感慨,其愛國之心殷切可見。
上闋感嘆似水年華:我年紀已老,面對這離別的酒宴,不免擔心歲月匆匆,更何況屈指已近中秋,然而月明之夜你我卻不能形影相隨了!無情的流水全然不顧離別的愁緒,只管與西風一道催促你上路。好在中秋之夜你便可以吃到家鄉的莼菜和鱸魚,與家人燈前夜話了。雖然當時詞人年紀尚輕,但報國之心頗切,自古英雄出少年,古往今來有志之士哪個不想趁年輕干一番事業呢。蘇軾“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岳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滿江紅》)時,也都不過才三十多歲,卻已深嘆“鬢微霜”,進而疾呼“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了。這是由離別引起的感時傷懷。接下來詞人打住了自己的情緒,轉而從對方的角度著筆,表達了對朋友的良好祝愿:希望他與家人團聚而享受天倫之樂。
下闋通過詞人的想象寫他希望友人整裝待發,如今正值朝廷用人之際,但愿友人回朝復命時能得到朝廷的重用,這樣就可以在承明廬當值,修改朝廷的詔書,籌劃邊關大事,為國效力。這是詞人對友人的祝愿,何嘗又不是他自己的心愿呢!這也正是詞人心中最大的隱痛:自己從北方來到南國,目的是驅除金賊,匡復祖國。然而數年之間,自己奔走于地方官任,與“壯歲旌旗擁萬夫”的理想久久無緣,故而此處借祝語表達自己的期待。同時詞人對現狀深感惆悵,所以他叮囑友人:當長安城的故人問起我的近況,你只說此人依然借酒澆愁,一如既往;極目遠眺秋夜的落雁,醉酒時還常常力挽空弓。詞調何其哀怨凄涼,然而又不乏悲壯!一個苦于報國無門的赤子形象躍然紙上。他望見大雁落平沙,由此想到了雁隊北歸,進而想到家鄉淪陷已久,不由得使他熱血沸騰,恨不能立即策馬揚鞭,殺向疆場!可是,他只能借著醉意拉滿空弓,以此來發泄內心的積郁。“醉來時響空弦”、“把吳鉤看了”(《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鏌耶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且掛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送劍與傅巖叟》),詞人在這些詩詞中反復詠嘆渴望前線殺敵、報效祖國的壯志,情感真摯,令人感奮。
這不是一般消閑遣興的酬唱之作,作者不僅自己以天下為己任,而且還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來影響他人,熱情洋溢地號召朋輩“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希望大家同心協力、在戰斗中共同砥礪前進,筆力雄健,正氣凜然!
上一篇: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宋詞賞析
下一篇:姜夔《霓裳中序第一·亭皋》宋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