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卿寫萬竹圖
明·宋克作
紙本水墨
縱二四.九厘米
橫九八.一厘米
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凌寒不凋、剛節虛心的翠竹,歷來被視作情操磊落、品德高尚的象征,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窮年累代地畫之不衰的一個重要題材。但一般畫家畫竹,大都取竹的“特寫”鏡頭,或蒼煙半抹,或斜月數竿,意到筆隨,興盡而至,所謂“墨戲”三昧,于竹為甚。明代的宋克卻偏好寫竹的“全景”風光,將墨竹與山水有機地融為一體,以此來寄寓士大夫的人格精神。
打開他的《為長卿寫萬竹圖》卷,流水清澈,惠風和暢,寸岡尺塹,千篁萬玉,搖曳生姿,翩翩欲舞。這一切均用平淡蘊藉的筆墨出之,不見絲毫霸悍奮昂之氣。由此構造了一個恬靜疏稀、朦朧淡遠的美的境界,一股清新空靈的氛圍,撲人眉宇。
此圖作于洪武己酉(1369),宋克年四十三歲,時任鳳翔同知。宦海的浮沉,人世的紛擾,鑄造了他超脫的心境,把自己的身心整個地浸沉到大自然的律動里,領略大自然的機趣,并用筆墨的表象建構出自我陶醉的世外“竹”源。叮咚的泉鳴,蕭瑟的竹吟,不啻奏響了一曲虛實相生的優美樂曲,彌漫著畫家復歸自然的心境,同時也把觀者引入到一個超塵絕俗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畫家巧妙地用大自然的音符來反襯心靈的寧靜,使勞碌、憂患的心靈在恬淡、舒適的境界里獲得某種程度的解脫和超升。因為,只有擺脫了人生的紛擾,才能傾聽這優美的音符;而能從這音符中感受到美的人,也正證明了他心靈的寧靜。
為長卿寫萬竹圖
如此說來,這幅畫的思想是消極的了?誠然。這是畫家對現實矛盾的消極態度的形象表現。但事物無不具有兩面性,畫家在表現他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時,卻為后人提供了一個特殊寬容而廣泛的審美境界,使觀者從畫中獲得對大自然本體的審美情趣,成為復歸大自然的超越感的契機。當觀者神游心賞于眼前的畫境,無疑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和陶冶。沿著左側的曲徑,觀者將不由自主地超越現實,一直走向大自然的內面和深層;而順著右側的流水,又將帶著無所關心的滿足回歸現實,從而完成了一個洞察人生精義、領悟人性深味的進程。
本幅畫家自識“己酉歲宋仲溫為長卿寫萬竹圖”,鈐“宋克私印”白文印。此圖曾經明耿昭忠等鑒藏。
上一篇:《曉山送別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華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