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山送別圖
元,佚名
絹本青綠
縱五四.三厘米
橫一○四.五厘米
藏遼寧省博物館
此卷寫春曉時分朋友送別的情景。圖中晨曦薄霧彌漫,朝陽剛從山后冉冉升起,在這樣一個布滿霞光翠影,清幽寧靜的環境中,近景坡岸大樹旁有兩士人,像是剛騎馬來此橋頭,書童牽馬靜候在側。
此圖絹本青綠畫法已融入較多的水墨筆意。峰巒、山頭、石坡、岸堤筆骨粗重,在外廓勾勒基礎上以濕筆帶水烘染,間以似斧劈間短披麻皴筆,以線面相協來構成畫面大的黑白視覺效應,縱深遠水土坡皆水墨沒骨渲染。水面、遠山一抹簡潔明快。山頭墨點植被似苔似小樹叢,畫法也漸趨活潑簡率,表現出元風。
近處粗大松樹針葉以墨筆勾出,后復勾石綠。遠近疏密叢樹大都在淡墨底子上用石綠細攢點,和桃樹粉紅點相映成趣,顯得秀麗清新,這成為畫面表達春天氣氛的主要手法。遠近層巒烘染,淡淡的汁綠,不用石色,亦和宋人畫法不同,只在近坡山石上用石綠苔點。
朝霞用朱紅加染,并以細筆勾出太陽,在青綠山水中較少見。小橋橫架,水面上一部分勾線,靈動取姿,已不再如宋人裝飾性極強勾滿水面的網巾水法。水面大部分“借地為水”,也系元時漸開風氣的手法。前景人物、馬匹為圖卷題旨,人物顧盼有致,刻畫嚴謹工細,形態極為生動。遠景房舍隱約。堤岸幾組人物或閑坐,或勞作,或挑擔,形象處理較小,以襯托主體人物送別情景。
曉山送別圖
這是一張承宋代青綠傳統,但已逐步演變為水墨情味濃郁,開元時趨向寫意,水墨和石色相融新畫風的作品,受文人寫意美學觀念支配的石綠上色方法,變易了“雖極精工,微傷板細”的重彩畫格。本卷融合了院體“青綠巧整”、“水墨蒼勁”和水墨寫意的筆法,和元初錢選“空勾無皴”、借古開今的重彩畫法有所不同,但都體現出“元畫”的時代特征。
上一篇:《子方扁舟傲睨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為長卿寫萬竹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