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卞隱居圖
元·王蒙作
紙本水墨
縱一四○.六厘米
橫四二.二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元代山水畫四家之一王蒙的最為人所習知的代表作,當推《青卞隱居圖》。
《青卞隱居圖》畫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四月,是王蒙創作的高峰時期六十五歲的作品。
王蒙少聰慧,敏于文,“不尚榘度”,倚馬可待。畫受外祖父趙孟頫影響,后乃泛濫唐、宋諸家,定基于董源、巨然。不用絹素,唯畫紙上。縱逸婀娜,秀婉多姿,得意之作,往往寫景稠密,布局繁復,徑路迂回,皴用多家,能畫得煙靄微茫,曲盡山林的幽致。其風規已逾外祖,在元代山水畫中獨創一格。
卞山,在浙江吳興縣西北約十八里處,一名弁山,山石如玉,聳然入云,上有碧巖、秀巖、云巖,以碧巖景色最佳;下有玲瓏山,石體嵌空。董其昌曾停舟卞山下,贊嘆“只有王蒙能為此山傳神寫照”。遂譽《青卞隱居圖》為“天下第一王叔明畫”。認為神氣淋漓、縱橫、瀟灑,實山樵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鎮退舍宜矣”。
青卞隱居圖
《青卞隱居圖》,畫出卞山從山麓至山頂的氣局大貌,利用狹長的條幅,畫得千崖萬壑,曲折盡態,林木森森,導入翠微。畫幅近景,為一山麓水口,澗水潺潺,迂回流入溪潭,其間植樹二十余株,秀姿蔽天。畫石,用短披麻,醇靜而沉實,畫土阜陂陀用長披麻,疏朗而雋秀。一老者曳杖步出幽徑,似在緩緩領略山林逸趣。中景山巒隆起,用解索夾披麻皴畫出,山勢迤邐向上,中布水口穿隙流溢。左方前置茅屋兩間,后隔一小溪,于林木叢中,復置屋四楹,屋內一高士倚床,當為隱居卞山的主人公了。上景山峰聳秀,可能畫的是云巖,純用解索皴,四圍皴筆,由淡加濃,更擦以焦墨,遂覺蓊然而秀,中夾大量淡墨疏筆的礬頭,圓形石塊互相抱合而為山頂。整個山峰,墨白相間,疏密得宜,澹蕩舒寬,極有韻致。山石上散散地灑落圓筆或破筆的苔點,似亂不亂,似繁不繁,使人“望之郁然深秀”。上中端之間,掛有長瀑一條,破空而下,動躍了山間的寧靜,而“源遠流長”益增遐思。
在元代山水畫家中,于皴法上拿得起“十八般武器”的首推王蒙。識者謂其“自開生面,其荒率峭逸處,突過巨師。”王原祁評他“瑣細處有淋漓,蒼莽中有嫵媚,所謂奇而一歸于正者”。無怪和王蒙“一時瑜亮”的倪瓚,由衷嘆服,就在王蒙這幅畫上題一七絕:“筆精墨妙王右丞,澄懷臥游宗少文(炳),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這是倪瓚發乎肺腑的評析,可稱“一錘定音”。
上一篇:《湖山泛艇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夏日山居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