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指迷》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南宋沈義父著。沈義父,字伯時,一字時齋,震澤(江蘇吳江)人。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以賦領鄉薦,為南康軍白鹿洞書院山長,宋亡不仕,以遺民終。沈氏著作除《樂府指迷》外,還有《時齋集》、《遺世頌》,但均已失傳。
此書是論作詞之法的專著,共28條。因短小,向無單行本,附刻于陳晦伯《花草粹編》卷首。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蔡嵩云的箋釋本。
沈氏在該書中主要記述作詞技巧,提出四條詞論宗旨:“音律欲其協”,“下字欲其雅”,“用字不可太露”,“發意不可太高”。作者對音律造詣頗深,提出四聲運用三原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此評價極高,稱“剖析毫芒,最為精核”。對后世影響較大的是第3條,“用字不可太露”。以至于提倡用代字,如說桃,用“紅雨”、“列郎”;說柳,用“章臺”、“灞岸”等。盡管作者強調作詞含蓄,婉曲,但對因用代字而致晦澀之病也不以為然。 他認為詠物應寫出事物具體特征。“如詠梨花,須用樊川、一枝帶雨等事”,“若全篇只說花之白,則凡白花背可用,如何見得是梨花?”
作者與吳文英(夢窗)過從甚密,“暇日相與唱酬”,“講論作詞之法”,因此詞論受夢窗影響頗深。蔡嵩云先生說,宋末詞風,夢窗家法,均于是編窺見一斑,此論甚為肯綮。
上一篇:《丹珠爾》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九朝律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