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蘭圖
南宋·趙孟堅作
紙本水墨
縱三六.五厘米
橫九○.二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本圖的作者趙孟堅是宋太祖十一世孫,但他這一支在南宋時期與皇室關(guān)系疏遠,南渡后家境清寒,他嘗自述當(dāng)時“食薺不云腸苦,負薪每自行吟”。這段經(jīng)歷對于他后來為官從政之時追求清高絕俗境界具有深刻的內(nèi)在因素。世人總是將趙孟堅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才子,這不僅由于其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也見于他的繪畫格調(diào)。
墨蘭是趙孟堅善畫的題材,《松齋梅譜》認為他“善作梅花,得逃禪、石室之緒余,水仙尤奇,世爭貴重。識者又以蘭蕙之筆為絕觀”。將其畫蘭成就列在梅花、水仙之上。此圖“作淡墨幽蘭兩本于平坡叢草之間。覺清氣侵人,筆法飛舞”(清《墨緣匯觀》)。上有作者自題詩:“六月湘衡暑氣蒸,幽香一噴冰人清。曾將移入浙西種,一歲才華一兩莖。”
花葉皆用淡墨撇出,筆法蕭散閑淡,松秀明快。蘭葉之難,在于貫氣,勁爽而不滯板,輕快而不柔媚,尤其穿插組合疏密安排至關(guān)緊要。趙孟堅在這方面不愧為高手。兩本蘭草搭配為一,位置在畫卷中央,蘭葉作開放式分向三面,兩端橫向葉梢伸出畫外,上端亦出畫外,汲取了幅外的空間。呈放射狀的長葉參差錯落,分合交叉,俯仰伸展,頗有韻致。蘭花集中在根莖部位,一方面豐富了這一局部的層次內(nèi)容,另一方面增大了密度,使輕飄的畫面沉著下來。草坡只見一抹,復(fù)用枯率的筆法畫了許多草葉,烘托出蘭葉的疏秀飄逸。為了打破構(gòu)圖上的左右對稱,在畫幅左端中間題寫了上引詩款。
墨蘭圖
畫蘭運筆柔中帶剛,一似其題詩書法,筆畫強勁,至收筆處一轉(zhuǎn),帶出秀美的柔風(fēng)。蘭葉起筆處拖鋒入手,中段流利富有彈性,葉梢作彎轉(zhuǎn)之勢,充分表現(xiàn)了蘭葉隨風(fēng)舞動、堅挺有力而又清秀柔美的情采。行筆過程中作者巧妙地運用中鋒側(cè)鋒的變換,一筆下來,有寬有窄,顯示蘭葉的正側(cè)翻轉(zhuǎn);有干有濕,顯示蘭葉根梢的老、嫩變化;有濃有淡,顯示蘭葉的陰陽向背區(qū)別。含蓄豐富,效果極佳,表明了作者的功力和學(xué)養(yǎng),雖水墨為之,“遠勝著色”。
墨色變化粗看上去似乎不大,全用淡墨,只于幾點草芽和題畫詩跋處用了濃墨。但細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花葉的淡墨之中有著相當(dāng)復(fù)雜的變化,有的蘭葉起筆處濃些,至梢端淡皴掃盡,有的蘭葉起筆處淡如清水,至梢端卻濃郁飽滿,有些葉子前后層次即靠墨色的微弱變化拉出來。這些墨色的復(fù)雜變化皆蘊于一筆之間,令人嘆服,這需要適度掌握毫端墨色水分的包含度和吸吮順序。花瓣的墨色亦變化含蓄,并且筆筆飽滿,與葉莖形成鮮明的色質(zhì)對比。
夏文彥稱趙孟堅畫風(fēng)“清而不凡,秀而雅淡”(元《圖繪寶鑒》卷四),喻其作畫“但覺書紙如書空,唯知有蘭那有我”(郭麟孫《題趙子固〈蘭蕙卷〉》),強調(diào)趙畫清高超脫的境界,合于傳統(tǒng)文人畫的審美標(biāo)準(zhǔn)。
上一篇:《水仙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夏卉駢芳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