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于田,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叔于田》是《詩經·鄭風》中的一篇。它塑造了一個名叫“叔”的青年獵手,贊揚他的英俊、仁德,善于馭馬,豪放好飲;同時表達了作者對他的敬慕、傾仰之情。
《毛詩序》說:“《叔于田》,刺莊公也。叔處于京,繕軍治兵,以出亂國,國人說而歸之。”認為詩中之“叔”即《左傳·隱公元年》所載之共叔段,他是鄭莊公的弟弟,善于治軍帶兵,后反叛莊公,被擊敗而逃往他國。但是,這種看法可能是一種臆測,細究這首詩,可以看出并沒有諷刺意味,而所謂“叔”也未見得必是共叔。正如崔述在《讀風偶識》中說的:“仲與叔皆男子之字,鄭國之人不啻數萬,其字仲與叔者不知幾何也,“怎見得“鄭有共叔,他人即不得復字叔。”可見《毛詩序》中的解釋,并沒有堅確的根據。“叔”者究竟是誰?已難于詳考,我們只能從詩中的內容加以分析,把他當作一個青年獵手。
《叔于田》的結構比較簡單,全詩共三節,是以聯章的形式寫成的。
“叔于田,巷無居人。”于,往;田,打獵。這句話的意思是:“叔去行獵,巷里沒有居住的人。”詩的一開始,就造語警拔,起勢突兀。一個人去行獵,竟致巷里都無人居住了,是因為人們都跟著他去出獵呢?還是別的原因?但無論如何,我們不難想見“叔”是何等為人注目,何等出類拔萃而非同凡響了。舊譯云:“次句奇極”,(引自《詩義會通》卷一)實為精辟之見,句之奇,就奇在它的極度夸張上,夸獎得有些出人意外。
然而,“叔于田”,里巷何以會空無一人?何至于空無一人?詩允許夸張,但這里的夸張是不是多少有點悖于生活常理,以致影響它的可信性?應該說,絲毫沒有。
在運用了極度夸張之筆之后,詩又就此作了巧妙的補充和申明:“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洵,確實;美,英俊;仁,寬仁或仁德。這三句的意思是:豈是沒有居住的人,趕不上叔呀,真是英俊而又仁德。原來“巷無居人”一句,并非“實賦”,而是“虛寫”。朱熹解釋說:“非實無居人也,雖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無人耳。”(《詩集傳》卷四)作者“故撰奇句而自解釋之”(《詩義會通》卷一)的寫法,使文章顯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這樣,詩的夸張,不過是用于突出作者的一種實實在在的主觀感覺,表現其對于“叔”的異常專注的敬仰之情。夸張愈甚,愈顯得作者感情的深摯濃烈;描寫愈奇,也就愈能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
接著,詩有按《詩經》反復沓誦的特點,寫出了后面意義相近,而用詞不一的兩節。“叔于狩,巷無飲酒。”狩,指打獵;飲酒,指飲酒的人。叔去打獵,巷里沒有飲酒的人,又是一個奇特而又夸張的句子,作者對它的解釋跟前一節幾乎一樣,“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好,指品德好。意思是說,并不是巷里沒有人會飲酒,而是酒量趕不上“叔”;即使酒量可以匹敵,但長相和品德則是無論如何沒法相比的。在古人眼中,酒量與豪氣成正比,會飲酒,是作為英雄的基本條件之一,作者要贊揚“叔”的英雄本色,當然要寫到他的豪飲。
第三節寫“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適,往;野,野外;服馬,指駕馭馬的人;這里又換了一種角度來贊揚“叔”的英俊,勇武。采用的方式仍是夸飾,作者說:“叔去野外行獵,里巷沒有騎馬的人。不是沒有騎馬的人,趕不上叔呀,真是英俊而又勇武。”馭馬之術,在古代是一種高超的技藝。弓馬嫻熟,控馬自如,是武人良將的必備之技,“叔”在這方面也比所有人強,作者自是更加欽佩了。
劉勰在《文心雕龍·夸飾》中說:“然飾窮其要,則心聲鋒起;夸過其理,則名實兩乘。”成功的夸張,總是在于能抓住作品中值得突出的要點,能夠成功地表達或渲染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而夸張的大膽,從根本上說,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叔于田》在這方面很出色。
縱貫全詩,還可以發現一個藝術特點,這就是襯托手法。作者在歌頌“叔”時,并不是一味的正面描寫,以把他的人品、相貌、飲酒、騎術披露得淋漓盡致為滿足,相反竟是絕口不提。正如《荷馬史詩》中狀寫海倫之美,并非正面形容,而是通過一群守城的老兵情愿為她打十年仗,來表現她的明艷無儔,秀美絕倫,這比正面描寫她如何如何的“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更能引起讀者的審美體驗,從而達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叔于田》中表現“叔”的出類拔萃,就是通過“巷無居人”、“巷無飲酒”、“巷無服馬”這三句話來完成的。我們不能具體細致地了解“叔”的各種才能美德,但可以確信,他所具備的一切,都是常人所難以具備的。這樣寫,不僅簡潔明了,而且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余地,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調動自己的經驗,為自己塑造一尊理想的“叔”的形象。
此外,《叔于田》在傳達作者的感情方面,也做得十分成功。作者采用“即事以偶情”的寫法,既客觀地描寫“叔”的才能和美德,又伴隨著自己真切的抒情,使全詩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讀者透過具體的詩句,能夠看到作者那顆誠摯、欽仰之心。
上一篇:《叔于田》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召旻》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