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
一般認為,印象主義這個術語起源于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這幅畫是1874年首次在巴黎展出的。印象派畫家的代表人物莫奈、西斯萊和皮薩羅試圖采用純粹的光譜色彩及不規則的小筆觸,再現他們所捕捉到的瞬間印象。在適當的距離觀看,這類畫的筆觸便會連成一片。印象派畫家不贊成使用色彩表現物體的局部,而主張通過其周圍空氣反射的光線來描繪物體。他們作品上的各種輪廓都是模糊的,一切形狀都是不清的。但是到了1885年左右,在瑟拉的點描法的影響下,畫家們又對形狀重新表現出興趣。克勞德·德比西在他所創作的印象主義聲調詩中,強調聲調的色彩和聲調片斷之間的交疊,而不注重連續的節奏。
要給文學中的印象主義下定義尚且不易,更不用說詩歌中的印象主義了。赫爾曼·巴爾認為印象主義是主觀自然主義。他給印象主義下的定義是:印象主義是用作者的心靈狀態取代自然的存在狀態。在散文中,一般認為龔古爾兄弟的作品是印象主義的作品。印象主義詩人,也像印象主義畫家一樣,力圖捕捉瞬間印象,即把瞬間的感覺轉化為感情。總的說來,印象主義詩歌是非理智的;極端印象主義的詩歌是無法作理性解釋的。這類詩歌不考慮邏輯過程而只表現由頭腦的聯想所造成的、沒有目標的運動。這類詩作同樣是輪廓模糊、形狀不清、意象不明。印象派詩人不說明他所涉及的事物是什么,而只描寫該事物所產生的影響。印象主義詩歌主要追求音樂效應,但從未取得成功,因為詞本身只是視覺符號,很難直接觸動人的聽覺系統。一首詩是由表示特定意義的詞組成的。不能把它視作為一首抽象的情感交響樂,否則就會抹煞語言與其他表達形式之間的區別。
如果想要確定印象主義詩歌的概念范圍,最好的辦法也許就是考察一下它與有關類型的詩歌之間的關系。印象主義詩歌與象征主義詩歌之間的關系十分切近。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印象主義詩歌不贊成使用象征。象征總是代表著某種意義的,而印象主義詩人卻最忌諱對他所使用的感覺詞語作意義解釋。從這種意義上講,魏爾蘭的《詩藝》一詩可以稱作印象主義詩歌的宣言書,而波德萊爾、馬拉梅和瓦萊里的詩歌則具有理智特征。在印象主義詩歌與意象主義詩歌之間也存在著類似的區別。首先,印象派詩人不主張對事物作輪廓清晰的描繪,而意象派詩人則主張描繪“堅實的、清晰的、邊緣毫不模糊的、形狀確定的”事物。其次,印象派詩人喜歡投身于生活和意識之河暢游,而意象派詩人則要從生活與意識之河中,截取瞬間印象并將它轉化為一種龐德所謂的“感情與理智的復合物”。然而,詩歌理論是一回事,詩歌創作實踐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在意象派詩人艾米·洛厄爾和約翰·戈爾德·弗萊徹的詩作中,發現大量的印象主義用例。德國的著名詩人S·格奧爾格(1868—1933)主張對形式的崇拜而與印象主義相悖。但是在他所創辦的《藝術之頁》雜志初期出版的幾期上,卻刊載了許多觀點與印象主義一致的文章。他的《瞧瞧傳說中的死亡公園》是德國印象主義詩歌的范例。
在法國、英國和美國都沒有知名的印象主義詩歌流派。但是在德國卻出現了一個有影響的印象主義詩歌流派,其公認的領袖就是德特勒夫·馮·利利恩克倫(1844—1909)。其主要成員有R·德默爾、M·道滕代、G·法爾克等人。然而,許多德國印象派詩人卻因過多地采用了擬聲格、俚語或方言而影響了其藝術性。他們的詩作往往大膽使用了自然主義的模仿技法。阿爾諾·霍爾茨主編的《幻想集》中所收的詩歌是比較典型的印象主義詩作。
上一篇:印度梵語文學
下一篇: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