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禽圖
五代·后蜀·黃筌作
絹本淡設(shè)色
縱四 一.五厘米
橫七○.八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珍禽圖》又名《寫生珍禽圖》,是現(xiàn)存國內(nèi)的黃筌名跡,左下角有“付子居寶習”五個蠅頭小楷,可見這是給其次子居寶作為臨摹之用的稿本。居寶幼年聰明穎悟,隨父學畫,后蜀時父子同任翰林待詔。
此圖幅面不大,卻描繪了禽鳥、昆蟲等動物二十四只之多,鳥有白鹡鸰、麻雀、臘嘴、白頭翁、噪眉、大山雀、蜂虎、北紅尾雞、槨鳥等九種,昆蟲有天牛、尖頭蚱蜢、蟬、蝗蟲、金龜子、蜜蜂、細腰蜂、胡蜂,另外還有一大一小的兩只龜。全圖沒有整體布局,動物之間,大小間雜,互無聯(lián)系,只是為了課徒作稿之需。每一蟲鳥的特征,羽毛鱗甲,組織結(jié)構(gòu),都畫得準確、工整、細膩,絲毫不茍,足見畫家深厚的洞察力和寫實功力。每一動物的神態(tài)都畫得活靈活現(xiàn),富有情趣,耐人尋味。比如,白鹡鸰,翹首凝視的神情專注,似乎前面發(fā)現(xiàn)了什么情況,正待疾飛而去。兩只麻雀,一老一小,相對而立,雛雀撲翅張口,似乎可以聽到它的嘰嘰叫聲,那種嗷嗷待哺的神情,逗人憐愛,老雀低首而視,默默無語,好像無食可喂,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再看下端一只老龜,不緊不慢,一步步向前爬行,兩眼注視前方,有一種不達目的絕不歇息的毅力。由這里,我們可想象出黃筌的另一幅作品《寒龜曝背圖》的情景,“枯林之下,一龜盤跚曳尾而行,若春雷已動,負朝陽以曝其背”。肯定畫得很精彩,只可惜這幅畫沒能流傳下來。
此圖采用的是雙鉤填采法。用線工致挺
秀、生動流暢、柔中帶剛,畫家追求的不是線的形式變化,而是對質(zhì)感的表達。羽毛的線細而柔,足趾的線瘦勁有力,皮下似能見骨,蟬翼的線綿而輕,畫出了透明感。烏龜殼的線,筆法老硬,富有強度。所用線條,粗看似乎相像,細析則變化萬端。色彩雅致、鮮華,輕傅淡染,適可而止,一點也不矯揉造作。試看白鹡鸰的羽毛,用淡淡的藍灰色,薄薄渲染,留出亮部,把水鳥羽毛具有光澤的特點,表達得恰如其分。
黃筌的花鳥畫,以“以形寫神”、“雙鉤填彩”著稱,歷來備受推崇,被后人奉為典范。明文徵明曾說:“自古寫生家無逾黃筌,為能畫其神,悉其情也。”就這幅《珍禽圖》來看,此評語不為過譽。
珍禽圖
上一篇:《卓歇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重屏會棋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