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歇圖
五代·后唐· (傳) 胡瓌作
絹本設色
縱三三厘米
橫二五六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大漠荒原,土崗平遠,一群疲憊的人馬駐足休息;鞍韉上縛著的鵝雁之類說明他們是巡獵歸來,從著裝服飾上看,畫中人屬于北方游牧部落;他們的出現打破了塞外荒漠上的平靜,隨之而來的樂舞、宴飲更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生機。這就是傳為五代時期契丹族畫家胡瓌作《卓歇圖》所展現的一幕契丹可汗率部出獵后歇息飲宴的熱烈場景。
“卓歇”一詞的含義不見記述,《遼史》中有“卓槍”、“卓帳”等詞語,“卓”是“立”的意思。“卓歇”就是立起帳篷歇息之義。作者畫過大量同類題材,這幅畫中雖無篷帳,同樣是描寫歇息場面,所以依舊沿用這個標題。
胡瓌善畫北方草原部落游牧生活,宋《宣和畫譜》載其作品六十五件,其中以“卓歇”為名的就有九卷之多,這里的《卓歇圖》沒有趙佶的收藏印和題字,可能尚屬九幅之外。原畫題跋說清康熙時收藏家高士奇在蘇州得到了它,已破裂不堪,由高手裝裱后居然“精彩燦然”。
本幅無款印,引首清張照題“番部卓歇圖”,清高宗弘歷書“卓歇歌”,后紙有王時、高士奇、張照題記。共有鑒藏印記三十方。
畫卷分為兩大部分,前部約三分之二,描繪了一群騎士。他們身著長袍,頭系發辮,驃悍壯偉,是典型的游牧部落男兒。卷首一人扶靠座騎而立,正在與對面坐著的人談話,他濃眉細目、滿面黑須、禿頭方臉、肩腰寬厚、身材高大,手拎一條馬鞭。從其瀟灑姿態不難設想他鞭催追風快馬、馳騁荒原,彎弓射雕、斗酒暢飲的豪爽氣概。騎士們簇擁一處,有立有坐,有的舒展腰身,有的打著呵欠,神色勞頓。可以想象不久之前剛剛進行了一番狂熱的縱馬圍獵,現在他們一邊休息,一邊擔任著可汗宴飲的警戒。除人物的豐富多姿外,番馬形象亦十分動人,有正有側,有向有背,有的回首,有的低頭,都和主人親昵地聚在一起。
契丹可汗也在“歇”,但這種“歇”卻頗為熱鬧多彩。在一塊華麗的地毯上,可汗盤腿而坐,侍從敬上一碗酒,可汗捧起來一飲而盡。旁邊坐著閼氏,她眉清目秀,面色白皙,端莊可敬。為助便宴之興,前面一名侍從正手舞足蹈地表演著,旁側有一個五人組成的樂隊在伴奏。坐席周圍,十幾名男女侍從敬立服侍。和騎士們相比,這些人服色清淺,儀態文靜,顯出習慣于舒適安閑的宮廷生活。
卓歇圖
宋劉道醇《五代名畫補遺》中評胡瓌:“善畫番馬,骨格體狀富于精神,其于穹廬部族帳幕旗旆、弧矢鞍韉,或隨水草放牧,或在馳逐弋獵,而又胡天慘冽,沙磧平遠,能曲盡塞外不毛之景趣,信當時之神巧,絕代之精技歟,故人至于今稱之。”印證此圖,不為過譽。
《卓歇圖》的構圖處理是相當出色的。作者在卷首安排密密集集的一群人馬,形象各異,姿態嘈雜,穿插錯落,配以重色點綴,竭盡繁密之能事。接下去又由幾個面向外側的騎士將動勢引向后方,與一組人馬相呼應,中間由牽馬人聯接起來。其勢疏密得當,回旋貫通。下一部分宴飲場面取圓轉放射狀,圍繞中心,動勢相對穩定。卷尾由并立的幾個樂隊人物壓住陣角。人物組合之間用淡墨勾染出山岡坡腳,起伏有致,使全卷渾然一體。這樣,展卷伊始,首先吸引住觀者的注意力,令人眼花繚亂,然后引入輕松之處,復歸于熱烈場面,以平穩收勢。這種凝聚疏放的掌握,得心應手。
《卓歇圖》的筆墨技巧相當熟練,線條勾畫精細準確,人物衣紋簡括,運筆輕松自如。尤其畫馬所用線條“握筆落墨,細入毫芒,而器度精神,富有筋骨”(《五代名畫補遺》),“雖繁復細巧,而用筆清勁……以狼毫縛筆疏渲之,取其纖健也”(《圖畫見聞志》)。刻畫馬的形體結構夸張而準確生動。敷色多用礦質紅、青顏料,濃重穩實。
胡瓌的繪畫藝術在當時即以深入真實地表現部落生活而獲得很高評價,對以后的繪畫發展亦有一定影響。他的兒子胡虔直接繼承他的畫風,從所畫內容到表現手法都達到難辨真偽的程度。五代時期有人專學胡瓌番馬格調,宋人對他的畫更是推崇備至。宋《宣和畫譜》還作了斷言:“故知瓌定非淺淺人也。”
上一篇:《射騎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珍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