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簡介|介紹|概況
此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作者相傳是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題目為后人所加。清林云銘《古文析義》說:“燭之武為國起見,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轉斗無前。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計較利害處,實開戰國游說門戶。”清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說:“說秦伯語,雖分兩段,其實一氣相生。先以有益反起君之薄;次以無所害反應君之薄;再次以闕秦,反應無所害。”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說:“鄭近于晉,而遠于秦。秦得鄭而晉收之,勢必王者。越國鄙遠,亡鄭陪鄰,闕秦利晉,俱為至理。古今破同事之國,多用此說。篇中前段寫亡鄭,乃以陪晉;后段寫亡鄭,即以亡秦。中間引晉背秦一證,思之毛骨俱竦。宜乎秦伯之不但去鄭,而且戍鄭也。”臺灣三軍大學《中國歷代戰爭史·晉秦殽函之戰》說:“燭之武所言甚辯而動聽……晉狐偃見秦軍撤退回國,即建議晉文乘機攻擊秦軍。晉文以秦穆過去有相待之惠,且晉國欲立霸業,初不可與秦構釁以自相殘殺,乃亦與鄭言和而撤兵回晉。此一晉秦間之微妙關系,遂為爾后晉秦殽函戰之導因。”今人沈玉成說:“燭之武的說辭,緊緊抓住亡鄭有利晉國而不利于秦國,離間秦晉的關系,使秦穆公改變了主意。他雄辯的邏輯和氣勢,已經和戰國策士游說之辭相類似。晉文公不肯進擊秦軍,也是出于戰略利益的考慮,不過見之于辭令,就涂上了一層堂皇的道義油彩。”(《左傳選》)此篇記述魯僖公三十年(前630)晉秦兩國圍攻鄭國,鄭文公派遣燭之武說服秦穆公,使秦撤兵罷戰之事。燭之武利用晉秦之間的矛盾,根據事實說明秦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并舉例說明晉國之不可信賴。由于利害關系分析得透徹、深刻,終于使秦穆公心悅誠服,不僅撤兵罷戰,而且派兵助鄭御晉。此文是一篇辭令妙品。為了說服秦穆公,燭之武緊緊抓住對方心理,并進而設身處地的為秦國的利益前后盤算,體貼關懷;或設問,或反問,或明確說理,或隱晦暗示;從地理位置與歷史事實兩方面對比中,把“闕秦利晉”的論點漸次展開,說得縱橫反復,而又明白曉暢,扣人心弦。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令人拍案叫絕,所以,清林云銘評道:“計較利害處,實開戰國游說門戶。”(《古文析義》)
上一篇:《潼關吏》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燕山亭·北行見杏花作》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