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十一章)
18.1 微子(1)去之,箕子(2)為之奴,比干(3)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譯文
微子離開了紂王,箕子成了紂王的奴隸,比干進諫而被殺。孔子說:“殷有三位仁人。”
注釋
(1)微子:名啟,紂王的庶兄,其母為帝乙之妾時,生啟;后立為妻,生紂。啟受封于微(今山東梁山西北),故稱微子。微子數諫紂王而不聽,遂憤而出走。周滅殷,周公以微子統率殷族,封于宋,為宋國始祖。(2)箕子:名胥余,紂王的叔父,封國于箕,故稱箕子。數諫紂王而不聽,遂披發佯狂,被貶為奴隸并遭囚禁。(3)比干:紂王的叔父,數諫紂王,被紂王剖心而死。
感悟
請參見《論語·憲問》14.3章感悟。
18.2 柳下惠為士師(1),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2)?”
譯文
柳下惠擔任法官,多次被罷官。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柳下惠說:“以正直之道來事奉君主,到哪里不會被多次罷官呢?以不正直之道來事奉君主,又何必離開父母之邦呢?”
注釋
(1)士師:法官。(2)父母之邦:自己出生的國家;祖國。
感悟
請參見《論語·衛靈公》15.7章感悟。
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1)。”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2)。
譯文
齊景公在談到如何對待孔子時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那么我做不到;就用次于季氏高于孟氏的禮遇來對待他吧。”不久又說:“我老啦,不能用他了。”孔子離開了齊國。
注釋
(1)以季、孟之間待之: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魯三卿季氏為上卿,最貴;孟氏為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間。”(2)孔子行:《史記·孔子世家》載:景公問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豈得而食諸!”他日又復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后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聞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魯。
18.4 齊人歸(1)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2)。
譯文
齊國贈送了能歌善舞的女子樂隊,季桓子接受了,魯君和季桓子三日不理朝政,孔子就辭職離開了魯國。
注釋
(1)歸(kuì):通“饋”,贈送。(2)孔子行:《史記·孔子世家》載: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請先嘗沮之;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文馬三十駟,遺魯君。陳女樂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往觀終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感悟
請參見《論語·子路》13.10章感悟。
18.5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2)兮鳳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諫(4),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5)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6),不得與之言。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唱道:“鳳凰啊鳳凰!為什么你的德行衰微了呢?過去的已經不能諫止,未來的還可以追上。算了吧,算了吧!現在治理政事的人危險啊!”孔子下車,想跟他說話,接輿快步避開了,孔子沒能跟他說話。
注釋
(1)接輿:楚國的隱士,為了避世而佯狂。(2)鳳:比喻孔子。(3)何德之衰:為什么德行衰微了呢?這是譏諷孔子不能隱居。(4)諫:諫止。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已往所行,不可復諫止。”(5)從政:參與政治,治理政事。(6)趨而辟之:趨:快走。辟:通“避”。
感悟
請參見《論語·微子》18.7章感悟。
18.6 長沮、桀溺(1)耦(2)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6)?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7)!”耰而不輟(8)。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9)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10)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
長沮、桀溺并排耕田,孔子從他們身邊經過,叫子路去詢問渡口。長沮說:“那位手執韁繩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這人應該知道渡口在哪里了。”
子路向桀溺詢問渡口。桀溺說:“您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嗎?”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說:“洪水彌漫,天下都是這樣,你同誰去改變它呢?況且你與其跟隨躲避壞人的孔丘,還不如跟隨躲避亂世的我們呢!”說完又不停地耕作。
子路回來向孔子回報。孔子失望地說:“人不可以跟鳥獸同群,我不跟天下人在一起又能跟誰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必跟你們一起來改變這世道了。”
注釋
(1)長沮、桀溺:皆為隱士。(2)耦:兩人并耕。朱熹《論語集注》:“耦,并耕也。”(3)津:渡口。(4)執輿:執韁繩。朱熹《論語集注》:“執輿:執轡在車也。蓋本子路御而執轡,今下問津,故夫子代之也。”(5)滔滔:水勢彌漫的樣子。比喻社會動蕩不安。(6)誰以易之:你同誰去改變它呢?誰以:以誰。以:與。易:改變。(7)而與其二句:你與其跟隨躲避壞人的孔丘,還不如跟隨躲避亂世的我們呢!而:你,指子路。辟人之士:躲避壞人的人,指孔子。辟世之士:躲避亂世的人,桀溺自謂。(8)耰(yōu)而不輟(chuò): 不停地耕作。耰:用土覆蓋播下的種子。輟:中斷;停止。(9)憮(wǔ)然:悵然失望的樣子。(10)斯人之徒與:與斯人之徒。與:跟隨。斯人之徒:人群;天下人。
感悟
請參見《論語·微子》18.7章感悟。
18.7 子路從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4)。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卻落在后面了,遇見一位老人,用拐杖挑著除草的農具。子路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你四肢不勤勞,五谷不區分,誰是你的老師呢?”說完把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子路拱手站著。老人留子路住宿,殺雞煮飯給他吃,又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匯報了這件事。孔子說:“這是位隱士啊。”叫子路返回去拜訪他。子路到了他家,老人卻出門了。
子路說:“不出來做官是不義的行為。長幼之間的禮節不可廢棄,君臣之間的義又怎么可以廢棄呢?想使自己清白,卻擾亂了君臣之間重要的倫理。君子出來做官,是為了施行他的道義。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注釋
(1)后:動詞,落在后面。(2)丈人:老人。(3)蓧(diào):除草的農具。(4)植其杖而蕓:把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植:立;樹立。《玉篇》:“植,樹也。”皇侃《論語義疏》:“植,豎也。”蕓:通“耘”,除草。
感悟
孔子的仕宦生涯只有四年,即51~55歲(公元前501~前497年),隨后就是周游列國,為宣傳他的仁學和實現他的政治主張而奔走。孔子在外流亡14年,直到公元前484年才從衛國回到魯國。此時孔子已是68歲的老人了。
孔子在外流亡期間,曾經遇到一些隱士,例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荷蕢者。這些隱士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8.13)意思是“天下政治清明就出仕,政治黑暗就隱居”。“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7.11)意思是任用我,就出仕,以施展自己的才干;不用我,就退隱,以修身養性。“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16.11)意思是“隱居來保全自己的志向,行義來實現自己的主張”。這些隱士的行為與孔子的思想不謀而合,皆表現出不與無道之君或權貴同流合污的傲骨,表現出獨善其身的高尚品德。因此,孔子對這樣的隱士是欽佩的。譬如:孔子稱贊品德高尚的隱士伯夷和叔齊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論語·微子》18.8)意思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齊吧!”
孔子所遇到的隱士,幾乎無一例外地勸告孔子也像他們一樣歸隱。例如: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18.5)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接輿,楚人。佯狂而來歌,欲以感切孔子,比孔子于鳳鳥,鳳鳥待圣君乃見。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已往所行,不可復諫止。自今以來可追自止,辟亂隱居。已而已而者,言世亂已甚,不可復治也。再言之者,傷之深也。”
桀溺對仲由說:“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論語·微子》18.6)意思是“洪水彌漫,天下都是這樣,你同誰去改變它呢?況且你與其跟隨躲避壞人的孔丘,還不如跟隨躲避亂世的我們呢!”這雖然是對子路說的,其實未嘗不是想通過子路去轉告孔子,希望孔子也能像他們一樣避世。所以當子路回來向孔子回報這件事之后,孔子就知道桀溺實際上是在勸他,于是他失望地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意思是“人不可以跟鳥獸同群,我不跟天下人在一起又能跟誰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必跟你們一起來改變這世道了”。
子擊磬于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論語·憲問》14.39)荷蕢者從孔子擊磬的硁硁聲音中聽出了孔子似乎在感嘆沒有誰了解我啊,也聽出了孔子對理想的執著;他又引用《詩經》中“深則厲,淺則揭”的詩句,來以水的深淺比喻政治黑暗的程度,政治太黑暗,則聽之任之;政治黑暗不深,則保持清白而不受其浸染。這實際上也是諷勸孔子避世。然而孔子認為:“這話真果決啊!如果像他這樣果決忘世,就沒有什么為難的事了。”孔子為什么不能像荷蕢者那樣果決忘世呢?這是因為孔子以天下國家為己任,任重而道遠,他的仁愛理想永遠縈繞于心而不能釋懷。這無疑反映了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的進取精神,以天下蒼生為念的人文情懷。
18.8 逸民(1):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2)”。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3)”。
譯文
品德高尚的隱士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齊吧!”認為“柳下惠、少連,既降低了自己的志向,又辱沒了自己的身份。然而言論符合倫理,行為經過思考,如此而已”。認為“虞仲、夷逸,隱居而放肆直言,自身清白,被廢棄不用也符合權變。我卻跟他們都不同,無論是隱退還是出仕,都沒有什么是可行的,也沒有什么是不可行的”。
注釋
(1)逸民:品德高尚的隱士。劉寶楠《論語正義》引顏師古《漢書·律歷志》注:“逸民,謂有德而避處者。”逸:隱逸;隱遁。(2)言中(zhònɡ)倫三句: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但能言應倫理,行應思慮,如此而已。”中:符合。(3)無可無不可: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亦不必進,亦不必退,唯義所在。”《孟子·公孫丑上》:“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感悟
一 伯夷、叔齊
請參見《論語·季氏》16.12章感悟。
二 無可無不可
請參見《論語·里仁》4.10章感悟。
18.9 大師(1)摯適齊,亞飯(2)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3)方叔入于河,播鼗(4)武入于漢,少師(5)陽、擊磬襄入于海。
譯文
魯國的太師摯逃到了齊國,亞飯樂師干逃到了楚國,三飯樂師繚逃到了蔡國,四飯樂師缺逃到了秦國,鼓手方叔入居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入居漢水之濱,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入居海濱。
注釋
(1)大(tài)師:樂師之長。(2)亞飯:古代天子、諸侯進餐時要奏樂,所以樂官有亞飯、三飯、四飯等職位。(3)鼓:鼓手;鼓師。(4)鼗(táo):小鼓。(5)少師:副樂師。
感悟
周公制禮樂,而魯國又是周公的封地,應該是諸侯中禮樂最盛的國家。然而春秋時期,魯國公室逐漸衰微,大夫專權,禮崩樂壞。例如:“禘”是天子祭祀始祖的一種隆重的典禮,魯君只是諸侯,卻僭用天子的禘祭之禮(《論語·八佾》3.10)。古代舞蹈奏樂,八人一行,稱一佾。八佾則八行,共64人。八佾為天子舞蹈奏樂時所用的舞樂行列。諸侯只能用六佾,卿大夫只能用四佾,士只能用二佾。在魯昭公逃亡齊國期間,季氏主持國政,他代魯君舉行祭祀時,不在周公廟而在自己家廟里僭用天子的八佾之舞(《論語·八佾》3.1)。
到了春秋末期,魯國竟然發生了樂師大量流失的事件:魯國的太師摯逃到了齊國,亞飯樂師干逃到了楚國,三飯樂師繚逃到了蔡國,四飯樂師缺逃到了秦國,鼓手方叔入居黃河之濱,搖小鼓的武入居漢水之濱,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入居海濱。雖然我們不知道是因為魯國解散了宮廷樂隊,還是樂師對魯國禮崩樂壞的現實不滿而導致他們的流亡,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魯國禮崩樂壞的現實是導致樂師大量流亡的根本原因。
樂師的大量流亡,對于魯國而言,終究是件令人遺憾的事;然而對于其他諸侯國而言,對于民間而言,又未必不是件好事。像楚國和秦國這樣的“蠻夷”之國,也就能因此而學習到中原的禮樂文化;民間也就能因此而欣賞到宮廷的雅樂。華夏文化也就在這種“流失”于“蠻夷”與民間之中而得以廣泛的傳播。
18.10 周公謂魯公(1)曰:“君子不施(2)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舊(4)無大故(5),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譯文
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怠慢自己的親族,不使大臣抱怨沒受重用。老臣舊友沒有嚴重錯誤就不要拋棄他。對某個人不要求全責備。”
注釋
(1)魯公:這里指周公的兒子伯禽。(2)施(chí):通“弛”,怠慢。(3)以:用;任用。(4)故舊:故交;老朋友。(5)大故:嚴重錯誤。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大故,謂惡逆之事。”
感悟
請分別參見《論語·泰伯》8.2章和《論語·衛靈公》15.15章感悟。
18.11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譯文
周朝有八位賢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上一篇:《論語·堯曰第二十》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
下一篇:《論語·泰伯第八》是什么意思,全文翻譯,講的是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