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傳聲》的主要內容,《樂府傳聲》導讀
《樂府傳聲》是清代戲曲音樂論著。徐大椿撰。約成書于乾隆九年 (1744)。該書有清乾隆十三年(1748)豐草亭原刻本。傅惜華校輯《古典戲曲論著叢編》(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據豐草亭原刻本收錄,并將清咸豐九年 (1859) 真州吳桂重刻本中無我道人序文、王葆心序文,與該本所增四節文字,以及清光緒間《正覺樓叢書》刻本中所增李瀚章序文附在文末,以資參考。《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所錄亦同傅惜華校輯本。
徐大椿(生年不詳,約卒于1778年左右)據袁枚《徐靈胎先生傳》,知其享年79歲,其生年當在康熙中葉。字靈胎,自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今蘇州)人。徐釚之子。《徐靈胎先生傳》稱其“聰強過人,凡星經地志,九宮音律,以至舞刀奪槊,勾卒贏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長于醫,每視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與之作語”。為當時舉國知名的“神醫”。乾隆二十五年,天子訪海內名醫,徐大椿被召。乾隆欲留其在京師效力,然徐大椿 “乞歸田里”。
《樂府傳聲》是一部古代音樂史上在戲曲音樂理論方面有一定建樹的音樂論著。該書繼承了魏良輔、沈寵綏各家之說,而闡發精到、深入。對于唱法的分析和運用,較前人更為詳密。明清以來的戲曲音樂理論,在此書中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并有創見。該書序中以宮調、字音、口法三者為“唱曲者,不可不知之事”。又認為由古至今,聲腔的改變為“不可勉強者也”,但 “不可變者口法與宮調也”,因而提出 “欲求樂之本者,先從人聲始”。其論述,是側重于口法、字音的問題。全書較系統地論述了戲曲(主要是昆曲)歌唱中聲與氣的關系; 五音、四呼、陰陽、四聲的唱法; 出聲、歸韻、收聲、交代的方法;起調、頓挫、輕重、徐疾、重音疊字、句韻等有關語言和行腔的處理;以及高腔、低腔用氣發聲的實踐經驗。提出以“正字音,審口法,別宮調,重曲情,放松喉嚨”為唱曲的原則,并指出戲曲發聲唱法中的流弊。
《樂府傳聲》在當時及后來的曲壇上,很受重視與推崇。其中的許多卓越見解和方法,對于民族聲樂理論的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 《中國音樂辭典·樂府傳聲》,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上一篇:《鮑參軍集》的主要內容,《鮑參軍集》導讀
下一篇:《樂府群玉》的主要內容,《樂府群玉》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