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十二]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鑒賞〕 這句名言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成為一條成語,表示人們不可只關心眼前鼻子底下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應當有遠大的計劃和謀劃,對事件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危險要有一些預見、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不然一旦有事,猝不及防,舉止失當,造成重大的損失。孔子最信任“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述而》)。因此他告誡世人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名言表達了一種很有價值的謀事智慧。
然而,對于孔子來說,這句話還講述了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孔子認為人們對待生活要采取一種既憂慮又不憂慮的辯證態度。他首先提出“仁者不憂”(《子罕》),“君子不憂不懼”(《顏淵》),因為有仁德的人關心的是自己的道德修養、對他人給予幫助和對國家與社會作出的貢獻,而不在乎個人利益的得失,不會為貧困的生活、低賤的社會地位而過于煩惱;遇到事業的挫折或與他人發生糾紛,因為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反身自問,內心無疚,所以在精神上也不需要過于痛苦,“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因此君子應當以開朗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一切。孔子十分欣賞他的弟子顏回,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并且贊不絕口地說“賢哉,回也!”(《雍也》)而他自己雖然生活并不富裕,遭受各種艱難困苦,但是非常樂觀,他“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他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
但是,根據孔子的思想,人不能終日飽食,無所用心,而應當有所憂慮。“人無遠慮”中的“慮”除了表示謀劃以外,這個字本來還具有憂慮、憂愁的含義,如在先秦,《孫臏兵法》言“兵強人眾自固,三軍之士皆勇而無慮”(《十問》),又如唐詩“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羌村之二》),其中的“慮”字都表示憂慮。孔子就講過自己經常憂慮四方面的事情,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此外孔子也提出人們要有所“患”,即憂慮、擔心,他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也”(《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君子病無能也,不病人之不己之也”(《衛靈公》)。對于國家和社會問題,孔子還提出人們也有需要擔憂的事情,就是社會的貧富懸殊和社會的動亂,所以他提出:“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季氏》)可見孔子是有憂患意識的,他一直擔憂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又擔憂人類和他自己因人性的弱點而不能成為有道德的人。這種憂患也應當是孔子所說的“遠慮”,因為它們不是為自己個人身邊的事而憂愁,而是為人類、國家和社會的問題而憂慮。
總之,孔子主張“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憂道”是擔憂仁道在現實社會中得不到實現,這就是憂患意識,就是“遠慮”,即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了這種“遠慮”,就會關心國家大事,就會投身于對人民有益的事情,生活就會非常充實而富有意義,如此就不會為個人的命運不濟而憂心忡忡,傷心不已;有了這種“遠慮”,就會時時修身養性,改正缺點,在工作、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不大可能犯不可饒恕的錯誤,這樣自然就少了許多令人煩惱、痛苦的事情。相反,沒有憂患意識,也就是沒有遠慮,把個人的利益看得比天還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遇到小小的不幸就像天要塌下來一樣,陷于憂愁而不能自拔。由于不致力于道德修養,經常同外界發生不應有的矛盾和沖突,當然也就會平添無數的憂愁、煩惱和痛苦。這不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嗎,這不是值得每一個人要加以警惕的嗎?
上一篇:《鄉黨·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人能弘道·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