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九]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十三·九] 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二十·一] 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 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二十·二]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鑒賞〕 孔子認為人們希望富裕是十分合理的,他曾經說過:“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恥也。”(《泰伯》)這大概主要是針對知識分子說的,他的意思是,在政治清明的社會中按照正當的手段獲得財富沒有什么不光彩的。當然在政治黑暗的社會中為虎作倀,因此享受榮華富貴則是可恥的。他作為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牽掛,因此非常關注民生問題,始終主張政府要實行利民、富民的政策,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這就是說凡是能夠讓百姓得到實利的事情,朝廷都應當加以支持、推廣。他明確地把民生問題列為治國安邦的第一件要務。弟子子貢曾經問孔子最重要的政事是什么?孔子說是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統治者。子貢設想,如果為情勢所迫,在前二項中不得不去掉一項,那應當去掉什么,孔子毫不猶豫地指出,那只能放棄軍備,以保證人們有足夠的糧食。可見,在他看來,民生問題是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孔子在各種場合一有機會就申述他這一基本的政治、經濟思想。孔子周游列國時在衛國路上看到行人熙熙攘攘,非常熱鬧,不禁贊嘆這個國家人口眾多,為他趕車的弟子冉有問“一個國家人口多了以后該怎么做?”孔子不假思索地說“讓他們富裕起來”。可見富民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在孔子看來,它是仁政、德政的根本基礎。
孔子經常用相傳是古代圣王堯的教導來強調民生的極端重要性,《論語》第二十篇第一章記錄了堯的這段話。堯說,如果天下的人都陷于貧困,上天賜給你的祿位就永遠完結了。可見天命決定于民生,統治者有沒有資格治理天下要看他是讓百姓過富裕的生活,還是陷于窮困。孔子告訴人們,實際上所有那些賢明的君主都關心人民的生活,他在同一篇文字中以周朝的歷史為例說: 周朝大發賞賜,大封諸侯,讓善人都富裕起來。
《論語》第二十篇第一章可以視為孔子概括的中國古代政治史總綱,他從這一總綱總結出來的最高的政治原理是:“所重: 民,食,喪,祭。”古代世界各地的統治者一般不是把敬神、就是把軍事置于國家大事的首位,與他們不同,孔子是把老百姓的生活放在高于一切政事之上。
對于歷史上和現實社會中的所有的統治者的表現,孔子評判的一個主要標準就是能否出色地處理民生問題。春秋時代后期鄭國杰出的政治家子產關心百姓的福利,施政力求讓人民得到實惠,孔子就贊揚他,稱他是“惠人”(《憲問》),指出他的君子之道之一就是“其養民也惠”(《公冶長》)。相反,魯國執政季氏富可敵國,還讓孔子的弟子冉求為他搜刮百姓錢財,孔子以鮮明的態度對此加以反對,表明了他痛恨苛政、關心百姓利益的一貫立場。
針對當時普遍存在的苛政擾民、害民的現象,孔子要求統治者“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又主張實行薄賦政策,以減輕百姓的負擔。魯哀公以收成不好、國家財政困難為借口,要求增加稅收,征求孔子弟子有若的意見。有若反對他這種做法,主張堅持收十分之一的稅。魯哀公說收十分之二的稅都不夠,何況十分之一?有若根據孔子思想告訴他:“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句話是很有說服力的,它表明儒家的薄賦的主張既是關注百姓利益、民生問題的表現,也是出于其基本的財政思想。儒家把發展經濟、增加人民的收入作為國家財政的基礎。在儒家看來,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民富才會國富,就像一棵大樹,只有根深,枝葉才會繁盛。民貧則國用不足,統治者如果因此殺雞取卵,毀了根本,政權也就不保了。所以歷代儒家根據孔子思想,都主張藏富于民,不與民爭利,反對苛捐雜稅,竭澤而漁。儒家是以長遠、戰略的眼光來處理民生與國家的財政關系問題,這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改善,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能源源不斷地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現在已經有大量的歷史材料證明,近代以前中國的經濟的總量和發展水平長期處于世界的前列,這同儒家的重視民生問題、同他們的經濟思想和財政政策有很大關系,盡管還有其他許多重要的原因。
孔子的經濟思想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有不少可以借鑒的地方,例如他提出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思想可以作為各地發展經濟的指導思想。政府部門決定興辦經濟事業、規劃某種生產項目的時候,不能違背群眾的意愿、采取強迫命令的做法,否則政府自己在財力和精力上就會付出太多,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勞民傷財。而“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做法,則不干涉人民合法經營的自由,保障他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各項權利,因勢利導,鼓勵和支持人民去從事他們認為有利的事業,并為他們提供方便的條件。這樣就能充分激發所屬范圍內每個人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發揮地區環境、資源的優勢,實現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從而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當然,薄賦富民的思想同現代的市場經濟的理念也有一致之處,對于經濟政策的制定、社會發展事業的規劃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上一篇:《自強不息·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見其過而內自訟·論語》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