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B10。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注釋〕 出生入死:指人離開了生存就必然走向死亡,如王弼說:“出生地,入死地”。這里的“出生入死”與我們通常講冒生命危險、不顧個人安危的“出生入死”不一樣。 徒:類、屬的意思。生之徒:蔣錫昌說:“長壽之類”(《老子校詁》)。 十有三:一說四肢九竅為十三(如韓非),一說七情六欲為十三(如高亨),一說十分有三分(如王弼)。現取王弼說。十分有三分,猶十分之三,也猶通常說的“占三成”。 死之徒:蔣錫昌說:“短命之類”(《老子校詁》)。 人之生,動之于死地:高延第說:“動而之死者,謂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老子證義》) 生生:“猶養生也。按養生所以求福,今反得禍,是違反自然之道也。”(高亨《老子注譯》) 蓋:起語詞。攝:《說文》:“攝,引持也。”這里指調攝、護養。攝生:養生保命。 陸:帛書甲乙本作“陵”,指山地丘陵。兕:獸名,指犀,形狀似牛,青色,有角。 被:受也。遇、被皆為受動詞(蔣錫昌《老子校詁》)。 容:用。
〔鑒賞〕 本章老子講“攝生”之道。老子“攝生”是想達到“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的“無死”境地。老子同時還指出:違反“攝生”之道的表現主要是“生生之厚”。
人于天地間,出乎生、入乎死乃常然之理。一般說來,生于天地間的人理應取生道而舍死道,但人卻往往舍其生而取其死,那就是以憂思嗜欲損其內、以風寒暑濕侵其外的大有人在,不知避兵爭刑誅的也大有人在,這就是老子說的:“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這說明這類人所占的比例還是相當大的。
老子向往、提倡的是人之全生長壽,反對的是人之中途夭折。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死之徒”,究其原因,老子認為是人“以其生生之厚”。這種“生生之厚”按高延第、陳鼓應說來是“謂富貴之人,厚自奉養”,“酒肉饜飽,奢侈淫佚”(均見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所以反而“無生”(王弼語)。但這還僅僅是“生生之厚”的一層意思。“生生之厚”的另一層意思是,人不能過分就“生”而考慮“生”,如就“生”而考慮“生”還是不能長壽全生的。反過來說,養生不僅僅是就“生”而“養生”的問題,這就是列子所說的“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也就是王弼所說的:“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這用現在的話來講,長壽全生不僅僅是個體養生得法的問題,同樣還是個社會的問題。如就“生”而“養生”,不考慮“生”之其他因素,這就如同人之飲水,只考慮飲用以純凈水器過濾的水而不考慮外界的水之污染這一本體問題一樣,最終難能長壽全生。
而這種不考慮本體的養生觀,老子是不取的。老子要的“攝生”,是要考慮營造一個“無死地”的根本養生環境。所以老子指出“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盡管好,但不如有一個根本的“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的環境。這樣,“無死地”也就少“死之徒”;人死于“兵戈”、害于“兕虎”的機會越少,也就是中途夭折者越少,長壽全生者越多。
于是這樣也就回到老子的“道”上來了。陳懿典說:“無死地者,蓋知‘道’者,必達于理。”(引自魏源《老子本義》)這老子的“道”與“理”,就是社會個體清靜無欲無爭,社會政治無為而治,無兵事也少刑誅,反過來人也就少憂慮無恐怖不焦急,心神安寧,再配以合乎自然的飲食睡眠等生活習慣和無污染的水、空氣,這人豈能不長壽?又哪來的中途夭折?這就是老子想營造的“無死地”養生環境,也即是老子“攝生之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上一篇:《五十四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五章·老子》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