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道咸以來雜野雜記》,近人崇彝撰。崇彝姓巴魯特,字泉孫,號巽庵,蒙古族。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柏葰是道光、咸豐間大學士。崇彝在清末任戶部文選司郎中,對北京的情況非常熟悉,此書就是一部記載道光、咸豐以來直到本世紀30年代北京的掌故舊聞的筆記。原書共8卷,分為諸帝、宗支、朝局、朝士、外吏、世家、章制、收藏、宅第、市肆、風俗、寺廟勝跡、令節、酒食、車馬、游戲、瑣聞共17類,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書標點本,卻將原有的卷目和門類全部去掉,全書通篇連下來,查閱和征引極為不便。
前人記載北京掌故的著作,大都詳于清代乾隆以前,光緒間震鈞的《天咫偶聞》雖然較為晚出,所記也只迄于清末,民國間陳宗蕃的《燕都叢考》則又以街巷為經,于北京的風俗民情語焉未詳,此書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舉凡帝系宗支、政局典制、園林第宅、寺廟古跡、節令游覽、里巷瑣聞、市井風俗、人物軼事等等,均有所敘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光以來近百年北京的社會面貌。由于作者世居北京,耳濡目染,聞見真切,故所記多確鑿可據,已故史學家鄧之誠對本書頗為推重,他在題跋中稱“此書皆親見親聞,當與《嘯亭雜錄》并傳,非《天咫偶聞》等書所能望其肩背也”。本書雖稱“朝野雜記”,但記述實偏重于民間瑣聞和城市生活方面,鄧之誠認為應該朝野并重,不應像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那樣專記瑣事。其實,有關北京風俗民情及社會生活面貌的記載,才正是官書中所缺乏的內容,同時也是作者最熟悉的東西。
上一篇:《說詩晬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重逢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