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學說·小康
儒家描述的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是介于 “據亂世” 和“太平世” 之間的 “升平世”,雖然不及 “大同”,但也不失為較好的社會。據說,堯、舜時代是“大同”,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王時代則是 “小康”。《禮記·禮運》記載,孔子在描述“大同” 之后,說: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是謂小康。”小康的意思是小安,是太平盛世的初級階段。這實際上就是中國歷史上的 “治世”。在中國人心目中,“大同” 是瞻望弗及的遠景,“小康” 卻是咫尺之內的近景;“大同” 是理想,“小康” 則可能成為現實,故多被作為政治家的奮斗目標。近代康有為根據 《春秋公羊傳》 的 “三世” 說,將“小康” 比為 “升平世”,將 “大同” 比為 “太平世”,社會的發展規律是由 “據亂世” 進為 “升平世”,更進為 “太平世”。他認為當時的中國還處在 “據亂世”,而歐美各國已經進入 “升平世” (小康),故中國必須向西洋學習,變法維新,進入 “升平世”,最后進入 “太平世”。這種三段式,最能代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
上一篇:政治學·學說·小國寡民
下一篇:經濟學·制度·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