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教過我的老師有數十個,但我最難忘的是塾師。
1949年春天,我跟隨父親到了村上的閻家塾館。
這是一座破落的莊院,四周翠竹蔥蘢,柏木森森,幾棵大楠木樹上鳥巢點點,晨昏霧起,鶴飛于天,鳥鳴在林,倒也幽靜。書屋設在閻家大廳的東面,由篾笆夾隔而成。塾師姓王,據說是落魄的高中畢業生,新學、舊學都好。他,三十多歲,中等身材、蓄平頭,穿灰布長衫,三尺長的葉子煙桿常作手杖。我們走進書屋,焚香點蠟,在“大成至圣先師孔子之神位”前跪拜,塾師立刻拉起我,說:“不必行大禮,三鞠躬就可以了。”當他知道我的腿是因抗爭一富家子弟的欺侮而被打傷致殘時,慨然地說:“天下為公,談何容易!”接著,他帶我到一張書桌旁,遞給我一部書,說:“你已修完高小六年級上期的功課,不必讀‘四書’了,學《古文觀止》吧!數學也不要丟!”
從此,我就在舊學、新學的交叉軌道上讀書、背書、練字、演算。我不但沒有忘卻小學的功課,而且在古代散文名篇的熏陶下,領略了《陳情表》(李密),《祭十二郎文》(韓愈)的摯情,《出師表》(諸葛亮)的忠心,《岳陽樓記》(范仲淹)的憂樂……也許這就是我的“文學啟蒙”吧!
塾師家在青石橋,離塾館有十多里,他只好寄食在閻家。塾館三十多名學生,除了按時交學米外,還在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給他送些粽子、月餅、糟酒之類。按規矩,他要回贈學生一些香包的。由于師母不在這里,他便自制書箋,并針對性地題上詩句,送給我們。記得給我的書箋上,他寫的是:“逆水行舟,功在不舍;殘而不廢,有志事成。”讀著這些充滿激情和鼓勵的文字,我想起腿殘后遭受到的嘲弄、白眼、恥笑,淚水在眼眶里滾來滾去。
塾師家境貧寒,加上子女多,生活非常困窘。因此,他對窮人總是懷著一腔的同情和熱愛。記得一天下午,他應邀去寫碑文,臨走時要我們好好讀書、練字。不料,他走后不久,龍卷風起,潘家曬在黑石河灘上的土紙,滿天翻飛。不知誰喊了一聲:“走,放風箏去!”于是,我們一起沖出書屋,在河灘上跳著、笑著、鬧著。塾師歸來時,氣虎虎地兇了一頓,說:“潘家靠造紙為生,你們不幫助搶紙,反而助風為虐,惻隱之心安在?”
還有一次,仿佛是秋末的一天黃昏,保長帶著鄉丁沖進書屋,要抓一位劉姓同學的壯丁。塾師虎著臉,在桌上拍了一巴掌,說:“我的學生,誰也不準拉走!”保長陪著笑臉,說:“戰事吃緊,上司命令擴大壯丁名額!”塾師不容分說,嚴肅地說:“政府不是明文規定,不準拉在校學生當兵嗎?”
“王先生,那是指‘官學’,你這是‘私學’!”
“胡說!‘私塾’就不是學堂嗎?蘇東坡、楊升庵不是‘私塾’培養的嗎?”塾師漲紅著臉,手一揮:“走吧!”
第二天一早,劉同學沒來上學,聽說被鄉丁抓走了。塾師沉默地吸了三支葉子煙后,站起來,在黑板上大書幾個字:“苛政猛于虎!”然后就讓我們學《禮記·檀弓》篇中關于“孔子過泰山側”一文。
這年(1949)冬天,解放戰爭勝利的消息不斷傳來,塾師特別高興。一天,他對我們說:“要解放了!孟子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頒白者不負載于道路矣’的‘王道’理想就要實現了。我教你們唱一首歌吧!”
塾師還能唱歌?我們感到新奇,都說:“要得!”
塾師在黑板上寫下《鋤草歌》,喝了兩口茶,潤了潤喉嚨,唱道:
手把鋤頭鋤野草呀,
鋤去那野草好長苗呀!
呀呼嘿,呀呼嘿,
鋤去那野草好長苗呀,
呀呼嘿嘿呀呼呀嘿!
他,感情激動,聲音宏亮、圓潤,仿佛心都要跳出來似的。我們也扯破嗓子地唱,放學以后,“呀呼嘿嘿呀呼呀嘿”的歌聲,還在廣闊的田間村野上飄蕩。
1950年春天,鄉人民政府成立。塾師滿腔熱情,準備把塾館辦得更好。可惜那時實行單一的教育制度,塾館停辦。一天清晨,我上學后,書屋里異常寂靜,大家不吭聲,埋頭寫字,默默念書,不見塾師的影子。我正奇怪,秀成君哽咽著說:“先生回家了!他希望大家種田的種田,讀書的讀書,前途珍重!”
我望著空蕩蕩的書屋,想起塾師在這里度過的日日夜夜,想起他離開書屋時的蒼涼心情,想起他對我們的諄諄教誨,眼淚禁不住撲簌簌地流了下來……
四十多年了,悠悠歲月總也抹不去我對塾師的思念,眼前常浮現他那蓄平頭,穿灰布長衫,手拄葉子煙桿的身影;四十多年了,雖然我多次探詢,終未見塾師一面,但他給我的“逆水行舟,功在不舍;殘而不廢,有志事成”的題詞,在我艱難的生活道路上,始終在耳畔回響……
(1991年9月6日四川《教育導報》)
賞析《塾師》以質樸的文筆,真摯的情感再現了一位堅持正義、同情貧苦、剛正善良的默默無聞的教師形象,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
《塾師》精于選材。作者從切身感受中選取了六件富有典型意義的生動細節:(1)拜師就學。塾師不讓“我”施大禮,并為“我”的腿被富家子弟打傷致殘而憤憤不平。(2)回贈書箋。塾師按鄉俗,于端午節時給學生贈書箋,箋上的題詞既是塾師對學生的期望,更顯示出“為人之師”的塾師在巧妙地塑造人的品格。(3)放風箏受責。塾師的一句“潘家靠造紙為生,你們不幫助搶紙,反而助風為虐,惻隱之心安在?”真切地道出他對勞苦大眾的一腔同情與熱愛。(4)憤抗抓丁。當鄉丁來抓姓劉的學生時,他先“虎著臉,在桌上拍了一巴掌”,繼而“嚴肅地說:‘政府不是明文規定,不準拉在校學生當兵嗎?’”后學生被抓,他“沉默地吸了三支葉子煙后,站起來,在黑板上大書幾個字:‘苛政猛于虎!’”并組織大家學“孔子過泰山側”一文。言行結合,動靜結合,映照出塾師剛毅正直的性格。(5)喜迎解放。塾師喜教《鋤草歌》,展現了他歡快的心情及對平等社會的渴望!而彼時的世道人心也在那“扯破嗓子”的歌唱聲中洋溢了出來。(6)惜別書屋。在解放初期單一的教育制度下,塾師不得不離開書屋。結尾的這筆給全文增添了悲劇的氛圍,令人嘆息和深思。小事顯真情,六件生活瑣事從各側面豐富著塾師的形象,一個“新學、舊學都好”的落魄而剛直的知識分子便矗立于讀者面前。
《塾師》感情真摯。“我”和塾師相處只一年,但因師之為人竟使我兩次流淚。一次是讀到塾師對“我”的鼓勵文字“逆水行舟,功在不舍;殘而不廢,有志事成”時,對比腿殘后遭受到的嘲弄、白眼、恥笑,“淚水在眼眶里滾來滾去”。一次是塾師離開書屋后,“想起他對我們的諄諄教誨,眼淚禁不住撲簌簌地流了下來”。真純的淚滴里露出感動、感激的熾熱情感。尤其是結尾的思念,既再現塾師“蓄平頭,穿灰布長衫,手拄葉子煙桿”的形象,又強調塾師對“我”的題詞,把悠悠桃李情推向了高峰,動人心魄!
《塾師》語言質樸。全文多用敘述語句,但隨著事件的發展,平實中有突兀,尤其是塾師富于個性的語言,如“天下為公,談何容易!”“蘇東坡、楊升庵不是‘私塾’培養的嗎?”等等,給文章憑增波瀾,顯示出自然婉曲之美。
讀罷《塾師》,不勝感慨:40年悠悠歲月,40年沉淀的懷師之情,竟被作者濃縮在一千多字的短文里,可謂紙短情長,至真至誠。作者雖無意為文,文卻在不意中而工。也許這就是《塾師》之所以感人的奧秘之處吧。
上一篇:《高高青岡樹》原文|賞析
下一篇:《畜禽小品(四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