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層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馬克·柯克著。作者是英國斯旺西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咨詢研究中心主任,歐洲公認的心理學家。中譯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全書共5部分,分成12章,19萬字。原書在1984年出版后,曾引起西方心理學界的強烈反響。作者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旨在沖破有關人格研究的傳統模式。因為,有些理論家包羅了人格的各個方面,比如,奧爾波特不僅討論特質,還涉及習慣、動機、自我;卡特爾的理論不僅強調因素分析,還涉足心理動力學和生物學基礎。因此,在柯克看來,有必要把一個“混合的”人格理論給以分門別類的解釋。鑒于這一理由,柯克把人格分為表層和深層。人格的表層由奧爾波特的特質論和卡特爾的因素分析組成,它們的測量在人事選擇和醫療診斷方面有著中上程度的預示力,但其局限性是把復雜的人格問題過分簡單化,解釋不了人格的個體差異是如何形成的,無法揭示人格深蘊的內涵。人格的深層是沿著表層伸展的三條線索:第一條線索是生物線索,主要強調人格的遺傳基礎在導致人格的個體差異中的作用,著重艾森克的人格理論,它的終點是氣質理論。第二條線索是現象線索,主要探討“現象場”對人格的個體差異的影響,著重闡述凱利的“個人構念理論”,它的終點是自我理論。第三條線索是動機線索,主要分析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論,著重回顧弗洛伊德的“伊特”,“自我”和“超我”,它的終點是由精神分析理論派生出來的各種理論。最后,作者用以證明這些層次和線索是如何應用到“尋釁行為”和“性偏差”上去進行了論述。應該說,將人格理論按層次予以整理,在這之前還沒有過,柯克是第一個這樣做的人。雖然這種層次理論還存在有待探討的問題,但值得肯定的是,他把原先各個人格理論家紛雜的理論作了力所能及的歸類并在某種程度上理順了它們的關系,這是一個成功。
上一篇:《二程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人生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