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傳曇花三千年開放一次,而且開時只一現即收,所以極為名貴,很少有人見到。前時在南京,曇花一度開放,使得萬人空巷,上海某私人花園中,開了曇花,大賣門票,任人參觀,聽說因此還發了一筆小財。兩次機會我都不在場,不免有些遺憾。
光復后,來臺灣,聽說這島上曇花很多,時常開放,毫不為奇。一般人的庭園中,差不多都植了數株,任其自開自謝,并不怎樣重視。只有一些顯要家中的曇花開時,報上才偶然加以報道,其實就在我住的小巷中,就有好幾家鄰居的院中,時有此花開放,他們并不鄭重其事,請人觀賞,自己也不覺得有什么稀奇,所以我雖住在鄰近,也沒有機會見到。
在我到臺未及三月,便很容易地謀得一盆,時時親自灌溉施肥,樹已長到四五尺高了,但兩三年還未開過一次花。我在失望之余,只好在晴園老人的客廳中,欣賞他那幅水彩的月下美人圖而感到滿足了。
昨夜九時,臺北植物園中的曇花,有三盆突然同時開放,我聽到消息時,已經是在夜間十時了。但機會不可錯過,只得匆匆趕去觀賞。我們走進植物園的大門,便見睡蓮池畔,電炬高張,許多人圍在那里,我們知道那一定是陳列曇花的所在了。便大步地走過去,擠入人叢中,果然看見架上陳列著好幾盆曇花,一盆中有開到三朵之多的,還有一兩朵含苞未放。令人感到奇異的,就是花從葉上生出,由一枝深紅的花莖,彎曲地向人前送出一朵潔白的花來。因為它是夜開的,所以花開的方向,不是朝天,而是對人的,但其瓣中的花蕊,卻是枝枝都向上伸,下面另有一片大的花心,好像我們口中的舌頭一樣地,托著所有的花蕊。滿開時頗似蓮花,而香氣也略同,惟有花蕊,則比蓮花蕊更薄,簡直好像細膩的白紙一樣,柔嫩如小孩的肌膚,清香襲人,十分可愛。我們凝視了很久,飽餐了它的清芳,然后才乘車回寓。
這幾朵曇花從九時起漸漸開放,我們在十一時到達園中的時候,正值盛開,在我們望著它的當兒又開始在閉合了。聽說直到翌晨二時,才完全萎謝。盛開的時間很短,一達盛開的程度,同時便開始閉合。從初放到盛開,要經三小時,從始合到萎謝,也要經三小時。普通的花,在滿開之后,便要停止在那種狀態上,供人賞玩,經過一個相當的時間才萎謝,而曇花卻沒有這種時候,所以特別珍貴。
曇花是一個縮寫的名詞,正同安石國產的安石榴,我們簡稱石榴一樣。在法華經方便品上,說“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又說,“譬如優華,一切皆愛樂。”所謂優曇華,或優曇缽花,或優曇波羅,或烏曇跋羅,略稱優曇,我們又把優字去掉而簡稱曇花,都是從佛經中Udambala的一字翻譯出來的。這原有兩種:一種只開花而不結實,一種只結實而不開花,只結果而不開花的,即無花果;只開花而不結實的,才是我們所指的曇花。
在《玄應音義》一書上說:“烏曇跋羅花,舊言優曇波羅花,或作優曇婆羅花。葉似黎,果大如拳,其味甘,無花而結實,亦有花而難值,故經中以喻希有者也。”這可見佛經中所說的,都是指開花的一種,又因其難得開花,所以借喻稀有之物,為人所喜愛。我們所謂“曇花一現”,便是引用法華經上的詞語,說人生短促,好似曇花一開即謝,迅速地就過去了一樣。
照佛經的說法看來,曇花決不是一種時常開花的植物,所以有三千年才開花一次的傳說,而且說一株開過一次花之后,即永遠不再開花。但臺灣的曇花,似乎并沒有這樣珍奇,有的幾乎每年都開花,花色有粉白的,也有淡黃的。開花的時候,一株甚至有開出十幾朵之多的。雖說如此,一般文人墨客,或附庸風雅的高官巨賈,還是要對之另眼相看,如日本第一次以文人來做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就非常愛好臺灣的曇花,并給它取了一個很有詩意的芳名,叫作月下美人。所以這島上,一般人都這樣叫它,而不曉得原是曇花。從前他們對之珍惜,是因為他們相信古代隋煬帝所愛賞的瓊花,就是這種夜來開放的曇花呢。
我來臺兩年有半,直到昨夜才見到這種月下的綽約仙姿,覺得果然名不虛傳,非尋常花草可比。白牡丹雖號稱花中之王,但沒有它這樣清香,葉莖也不及它這樣奇特而樸實。蓮花雖出污泥而不染,香味大小略同,而花瓣卻沒有它這凝脂一般的細膩,且蓮花托上那幾片欲枯的花萼,也遠不如曇花的白花瓣下,那一叢紅色的龍須來得美觀,而富有奇趣,我在看過這些曇花之后,才覺得隋煬帝之對此特別賞識,是有理由而且至當的。除寫此小文以志眼福外,并贅以俚句:島上名花入夜開,宛然月下美人來;空勞宋玉窺墻久,一現人間便卻回。
1953年《三臺游賞錄》
賞析這是作者初到臺灣觀曇花開放的記實、記感,保持了早期小品的博雅、雋永之風。1949年8月至10月間,他寫了兩篇文章記觀曇花,本篇外,還有《曇花一現》。可見曇花對作者的魅力。作品先寫過去無機會見曇花一現,來臺得見一面,果然不凡。由此說開去考談了曇花的由來,名稱的演變、意義,及有關曇花的古今文化故實,終于弄清了曇花為什么惹人喜愛。
一般人對于曇花的看法不外乎兩種態度:或因為稀見,所以總想看稀罕;或把它種在自己的家中,常常見它開花,并不覺得有什么稀奇。這都不是真正的藝術鑒賞者。因為這兩種態度并不一定知道曇花美的真諦。曇花的惹人喜愛主要有:
一、曇花美而難求。曇花仙姿綽約,牡丹雖美,不如它花香葉奇;蓮花雖香而高潔,不如它花瓣細膩,花萼美觀奇趣。暮落則緩緩開放,開足便慢慢凋謝“宛然月下美人來”,天明便萎謝了。多時不開,每開又僅一現,不能不讓留連。
二、與曇花相連接的文化故實增加了曇花的魅力,人們雖然不明白曇花來自佛經所謂“優曇波羅”“烏曇波羅”,但文人墨客、高官巨賈對之另眼看待,稱之曰“月下美人”或“瓊花”,這就加強了曇花的誘人,提高了它的知名度。一種花當它融進文化內涵之后,常會讓人刮目相看。
三、曇花之美而又轉瞬即逝,猶如人生之短促,寶物之稀有。《法華經》中的比喻是一種人生體味。對于曇花的愛之中,滲透了人們熱愛人生的熱情和惆悵相混和的情緒。
錢歌川的小品,漫談而隨意,但這些意思是時隱時現中說出,在寫作手法上有時白描,有時絮談,有時用對比,結尾還欣然題詩一首,顯得雅趣難得。讀這篇小品,正如口含橄欖,越品越覺余味無窮。難怪作者用筆名“味橄”。
上一篇:《北京書簡》原文|賞析
下一篇:《關于相豬》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