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張衡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鯋鰡。
于時曜靈俄景,系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文選》
〔注釋〕 都邑:都城。這里指東漢都城洛陽。 明略:高明的韜略。佐時:輔佐時政。 臨川羨魚:比喻空有愿望而無法付諸實踐。典出《淮南子·說林訓》:“臨河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河清:喻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古代傳說,圣人出則黃河清。未期:不可預期。 蔡子:蔡澤,戰國時燕國的辯士,曾為秦相。 唐生:唐舉,戰國時魏國的相士。蔡澤周游列國,長期不見任用,就請唐舉為他看相,預測將來的命運,后果然應驗。 天道:自然的規律,古人認為它是支配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 漁父:一位隱居江湖的人,曾勸屈原不必為理想難以實現而憂傷憔悴,只管和光同塵,在江湖之間自得其樂。 原:平原。隰(xí):低平之地。 王雎(jū):鳥名,即魚鷹。倉庚:鳥名,即黃鸝。哀鳴:婉轉啼鳴,這里的“哀”字用來形容聲音優美動人。古人評賞聲音,每以悲哀等詞來形容動聽。 “龍吟”二句:方澤,大澤。這二句意思是:自己就像龍之在澤、虎之在山那樣,在田園中優游不迫,吟嘯自得。 “纖繳(zhuó)”二句:纖繳,系在箭上的細絲繩,用以收回射出的箭。這里代指箭。 “觸矢”二句:意為鳥不高飛則中箭,魚若貪餌必上鉤。這里含自戒之意。 鯋鰡(shā liú):一種小魚,常伏在水底沙上。 曜靈:太陽。俄景:日影偏斜,指天色將暮。 系以:繼之以。望舒:神話中給月亮駕車之神,這里即指月亮。 般(pán)游:游樂。般,樂。 老氏:即老子。遺誡:遺留下來的警戒之言。這里指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的話。 五弦:五弦琴,據說是舜創制。指,同“旨”。 周孔:周公、孔子。周公姓姬名旦,是西周初期政治家。孔子名丘,春秋時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兩人在這里被看作是圣賢的典范。 三皇:傳說中三個遠古的皇帝,一般指伏羲、神農、黃帝。軌模:法度。三皇軌模實際上寄寓了作者所追求的世界太平、人民安樂的政治理想。 物外:世俗是非得失之外。
在東漢安帝、順帝時擔任過中央和地方要職的張衡,晚年對于當時宦官專權、朝政腐敗的現實,已由憤慨轉而感到厭倦。雖然他曾多次上書揭露弊端,申明正道,但心頭總是籠罩著遭讒被禍的陰影。所以,他在賦中抒發了“歸田”的愿望,即遠離污濁險惡的官場,在大自然明麗幽靜的懷抱中實現生命的價值。但張衡一生實際上并未能真正歸隱,他把歸隱的生活想象與描述得十分優雅閑適,其實是表明自己高潔的志趣。所以,《文選》選錄時,把這篇賦歸入“志”類。
張衡慨嘆政治清明時代的難以預期,正如黃河水清那樣希望渺茫。賦一開始就籠罩著個人與社會政治生活無法相容的氣氛。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曾致使多少志士仁人為之憤慨悲嘆!舊題為屈原所作的《漁父》中,塑造了一位帶有濃重道家思想色彩的“漁父”形象,他勸誘屈原“與世推移”,隨遇而安,試圖在心靈上泯滅這種沖突和矛盾。張衡在賦中表白:“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說明其主題傾向是受到“漁父”為代表的高蹈避世思想的影響的。對“世事”的失望乃至擺脫,使他的視野發生轉向,從而發現了一個清新的世界,這世界充滿大自然的欣欣生意。這種富有詩意的畫面,是與他體驗到的新鮮的生命意蘊和情感節奏相符合的。
當然,從張衡筆下的“歸田”生活中,仍可看出他并沒有徹底被“與世推移”的思想所同化。對現實的失望沒有使他墮入玩世不恭或頹唐任誕的情緒之中。在非同一般的自律意識支配下,他“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仍然不能忘懷于對理想的政治模式的探究。這里透露出他對社會、對民生的難以消磨的一份關心。所以,對個人情志的反省,最終的歸趣就指向“苛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即力求達到一種道德情操極高的心靈自由的境界。如果說,“縱心于物外”主要來源于道家思想的影響,那么,對于個人“榮辱”的認識則不能不說得力于儒家先賢的道德熏陶。儒家對社會、對個人采取的是積極進取的態度,講究進德修業,而作為其道德觀的一部分,還要求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可見孔子對個人的榮辱有超脫的看法。從張衡的思想境界中,不難看出是糅含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成份的。
作為抒情短賦的杰作,這篇作品中所開創出來的境界,在賦史上也是極其值得重視的。盡管對田園生活沒有更為惟妙惟肖的描摹,但畢竟開拓了賦的視野,標志著東漢末年賦的創作從外向經營的逞辭大賦轉向回歸內心的抒情短章的演進之路。
上一篇:《歸田與友人·〔明〕屠隆》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放屁文章·〔清〕石成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