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馬有馬經,相牛有牛經,相豬也有豬經。小時候在一個農民家里看到一本草紙印的相豬的書,可惜當時不知道注意。但是,我鄉的農民,誰都知道一點子哪樣的豬好喂、肯長,哪樣的豬不好喂、不肯長。
同一個母親養出的兒女,高矮肥瘦不是一樣;同樣,同一個母豬養出的小豬,它們長成的速度、大小,也不一樣。
“買豬仔、看娘種,買狗仔、看爺種”。這句在我們鄉里流行的話,是否有科學根據,暫不管它。但我們鄉下養母豬的定要選擇好的小雌豬。架子高大的母豬,下的小豬多而且壯。“豬婆子到老一刀閹”,好的老母豬閹后,積膘快,可以長到二三百斤的肉。
我家沒養過母豬,我的鄰家養過。侍候母豬同侍候產婦一樣,晚上要有人睡在豬圈旁,生一只侍弄一只,放在軟草窩里,要捧著它去就奶,要防備被母豬壓壞或咬它。小豬出生后二十至二十五天便可喂些白米粥,要有適當場所供小豬運動。這樣養出的小豬,肥嫩、活潑、有力,易于長大。
流沙河(離我鄉二三十里)是著名產小豬的地方,百里以外的人都去那里買小豬,也有販小豬的人冒稱是流沙河的,可見人們對小豬質量的重視。后來流沙河養小豬的經驗逐漸得到傳播,買小豬的不一定要去流沙河,但流沙河養母豬的仍然多。
買小豬的架子豬都要很好選擇,不一定每個好的小豬都能長成好的架子。同樣的槽戶,頂好的架子,在積膘時每月可長二十多斤至三十斤肉,不好的只能長十來斤,而且長不很大。何叔衡同志家里喜歡養大豬,大的有三百斤以上的肉,毛主席到過他家里,何老太爺最得意的是請毛先生看他的大豬。他們有一套相豬的經驗:如嘴要短,耳要大;皮薄脊毛稀,屁股一斬齊;腳的大小要勻稱,不要“夾襠”(后腿向里彎);吊肚子豬不長油,拖豬皮豬易肥但長不大等。
養豬要有好飼料,是不待說的,但不一定要多花糧食。我父親不是一個體力勞動者,但煮豬食、調豬食,打掃豬圈,是親自動手的。青飼草要斬的細,煮的爛,調時要用手搓過,防止有硬的東西在里面。豬食過涼過熱,都妨礙豬的生長。豬食內要用糠,“不喂糠,不塞肚”,孫猴子罵豬八戒是“馕糠的夯貨”,可見喂糠是由來已久。豬吃食是囫圇吞下,不細切久煮,不能消化。精飼料要有一些,但不要光吃精飼料。我在山東見一個農業社的豬槽,全是麥麩皮,我以為是不合算的,豬肚皮很大,吃下一肚皮精飼料,不可能馬上長出很多肉。
養豬要侍弄得好,要飼養得法,要靠勞動。養豬的勞動,婦女、老人以至小孩都干得了。
“富人靠讀書,窮人靠養豬”,其實富人也愿意養豬,不過自己不一定參加養豬的勞動。我在一個大地主家教過蒙館,他家養有二三十只豬,豬圈在一個大院落里,冬溫夏涼,豬睡在離地一尺多高的地板上,很干凈。冬天腌上十多只豬做很考究的臘肉,很好吃;我在那里教一年書,吃臘肉的日子很多。中小地主、富、中、貧農都靠喂豬,只是喂的多少、大小不同,貧農喂不起大豬,長成架子就賣了,另外買進小豬。
說豬臟,是人使它臟的。其實豬愛干凈,總揀干凈的地方睡。睡和拉屎尿的地方它知道分開,只要你有此設備。
豬也知道聽人話。比如圈內加入一只陌生的豬,就要打架,打架可以使豬退膘,這時要進行教育。教育的方法是用鞭子,邊打邊罵,打二三次,它們就和好了。
豬要關起,尤其是積膘的時候,讓它吃了睡,睡了吃。所以平常罵那些只吃喝不勞動的人叫做“喂壯豬”。
記得在上海一個弄堂里,看到一塊“販運名豬”的招牌;“名人”“名馬”的稱呼是熟悉的,“名豬”在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上海的“名豬”是怎樣的,我不知道;但如我鄉的豬,黑白相間、毛色好看、皮薄、肉厚、背寬、腹大、腿壯;殺后破肚時有一股熱而香的氣沖出;吃起來肉香湯甜,可以稱得起“名豬”。
我不是一個養豬的而是一個吃肉的。不是養豬的講的話也許不對頭,是外行。是一個吃肉的,常感到現在市面供應的豬肉的質量不及我以前吃過的那樣好。我希望在發展生豬生產的工作中,除開調整購銷價格,使養豬的有利可圖,調整飼料的供應,使不因缺乏飼料而少養,農業社集體養和社員私養同時進行之外,還應該廣泛地收集民間飼養母豬、小豬、選種、相豬等經驗、技術,加以研究推廣,不僅要使豬的數量增加,而且要使豬的質量不斷地得到提高。
1956年12月4日
(1962年作家出版社《不惑集》)
賞析謝覺哉是革命家,又是雜文家。他的雜文集《一得書》、《不惑集》,多取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干部的思想作風、工作方法問題、開創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雜文的新風格。《關于相豬》這篇隨筆就具有代表性。
按歷史形成的習慣,雜文、隨筆多是引經據典,寫文人雅事的。比如,有關相馬的文章恐有千篇之多了,可是“相豬”的文章實屬罕見。謝覺哉作為新中國的內務部長,卻揮筆來寫“相豬”,這實在有點“標新立異”了。此文寫得很詳實,從選豬仔、配飼料,到豬的分娩、豬的衛生以及解決豬打架的問題,都談得頭頭是道。這樣,就使雜文隨筆走出象牙之塔,到大眾民間去了。如果作者沒有一顆關心群眾生產生活、關心群眾疾苦的熱心腸,是寫不出這樣相豬的文章的。順著謝老這個思路想開去,有多少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包括戀愛、婚姻、倫理道德、友朋往來、衣食住行問題,應該進入雜文隨筆作者的視野啊!
謝老這篇文章,寫的是群眾的事,用的是群眾的語言。如說,“買豬仔、看娘種,買狗仔、看爺種”,“不喂糠,不塞肚”,孫猴子罵豬八戒是“馕糠的夯貨”,可見喂糠是由來已久。對“富人靠讀書,窮人靠養豬”這句諺語則有所疑義,舉出他教過蒙館的一家地主為例,說明地主家也是養豬的,而且還養得多。在行文中,有許多很生動的語言,如說“我不是一個養豬的而是一個吃肉的”。這是地道的雜文、隨筆語調,使人讀了感到親切、自然,有趣。
說謝覺哉的雜文隨筆的風格是開創性的,實不為過。
上一篇:《月夜觀曇花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士杰這個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