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撥逆蘄水而上①,可百三十里,溪水清泊②,平潬③彌望。有水自東南來會,是為白水④。其右有市,名曰包茅。對溪孤山,孽然⑤高舉,峭不可上,則螭堆⑥也。
山麓精舍⑦,云洗心閣。寒泉步徛⑧,所在深窈⑨。渡此以上,堤綿半里,松檜棽映⑩。中有豫章(11),繞以周垣,扶疏(12)四布,干可十圍。與溪西一樹相直(13):悉是三百年物。
堤內廣陂(14),扶渠(15)滿中。小渚(16)二三,雜植槐檉(17)。循池東走,得黃氏祠墓。前直螭堆,若樹重表(18)。黃氏始自江西,占籍(19)此地,有信甫是其初祖(20)。鄉人謠俗,以人表地(21)。及其自署,乃云螭堆黃氏。蓋山水清邃,錯以腴壤(22),良宜聚族而居者矣。
先人相宅(23),在山之陰。前有三丘,駊騀相屬(21)。右為章丘(25),亡母周孺人(26)墓在焉。面西背東,水出其北。白石為塋,碑崇三尺。隴首(27)長松,高可二丈,下復冢兆(28),有如羽蓋。升虛反望(29),便見吾家。
墓下田舍庳隘(30),藉以守冢。山田數畝,有圃有池。其前溪袤(31)十里,琁環(32)可睹。俠溪遠阜(33),青蒼?天(34)。臨溪一面,重巘(35)峻峭,與螭堆齊。自爾向下,堤皆樹柳。墓前單椒(36),斗入溪脅(37),堤則盡矣。
先時卜葬,神靈聽從。意母之潛魂(38),睠懷(39)舊地,煢煢孤子(40),可以朝夕顧守斯墳。曾不幾時,違患遠游(41)。既流竄東夷(42),恐遂不得反鄉里,上(43)先人冢墓。一旦溘死(44),復不能依母泉下。宵中魂夢,恒來是丘。既寤(45)悲傷,至于昒旦(46)。因請沙門曼公繢為是圖(47),粗存較略,藉用寄思。但望之匪遙(48),遠則萬里。《詩》曰:“豈不懷歸?畏此罪罟(49)!”每念斯言,所以零涕沾衣者也。
注釋①撥——與“筏”同義,即竹排。蘄(qi)水,水名,源出湖北省蘄春縣東北四流山,西南流,至蘄州入長江。②清泊——清澈平靜。③潬(dan)——水中沙灘。④白水——蘄水的支流。⑤然——高峻的樣子。,疑作“嶭”。⑥螭(chi)堆——小山名。⑦精舍——講讀之所,亦稱佛寺。⑧步徛(ji)——步橋。徛,聚石水中,以備步渡。步徛為在淺水中筑的不連續的石墩,可以在上行走。⑨深窈(yao)——清深幽遠。⑩松檜(gui,又音kuai)——松樹和檜柏。棽(chen,又音shen)——枝葉茂密,相互披復。⑾豫章——樟木。⑿扶疏——枝葉繁茂紛披的樣子。⒀相直——相當。直通“值”。⒁廣陂(bei)——廣闊的池塘。⒂扶渠——荷花。亦作“芙蕖”。⒃小渚(zhu)——水中的小洲。⒄槐檉(cheng)——槐樹和檉柳。⒅“若樹”句——象重重華表一樣矗立在祠墓之前。表,設在墓前的華表,也叫墓表。⒆占籍——自外地遷至新地,成為新地有戶籍的居民。⒇信甫——黃信甫,作者的祖先。生平不詳。初祖,指“占籍此地”的最早的祖先。(21)以人表地——用人名來稱呼地名。表,稱名。(22)腴(yu)壤——肥沃的土地。(23)相(xiang)宅——指用看風水的方術選擇墓地。(24)駊騀(poe)相屬——高大的山丘互相連接。(25)章丘——頂上平正的山丘。章,平。(26)孺(ru)——古代稱大夫之妻為孺人,明清七品以上官員的妻子亦稱孺人。此處是作者對其母的尊稱。(27)隴首——墓前。隴同壟,指墳墓。(28)冢(zhong)兆——墓地四周的界限。兆,也作“垗”,作界域解。(29)升虛反望——登上大山丘回頭看。虛,同“墟”。(30)庳(bei)隘——低矮,狹窄。(31)袤(mao)——縱長。(32)琁(xuan)環——形容明靜的溪水周流如玉環。琁同“璇”,美玉。(33)俠(jia)——與夾、挾同,夾住。阜,(fu)土山。(34)?(zhi)天——刺天。?,與“刺”同。(35)重巘(chongyan)——重重疊疊的山峰。巘,山峰。(36)單椒(jiao)——孤立的山峰。椒,山巔。(37)斗入——陡入,即很陡峭的山插入。斗,同“陡”。溪脅,溪水的邊側。(38)潛魂——幽魂。(39)睠(juan)懷——懷念。睠,同“眷”,懷念。(40)煢(qiong)煢——孤獨無依的樣子。(41)違患遠游——指作者因參加反清革命活動,遭到清政府的緝捕,東渡日本,游學國外。違,避去,離開。患,災禍。(42)東夷——指日本。(43)上——指祭奠。(44)溘(ke)死——忽然死去。(45)既寤(wu)——睡醒以后。寤,睡醒。(46)昒(hu)旦——黎明。(47)“因請”句——沙門曼公,指蘇曼殊,晚清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詩人和作家,擅長繪畫。沙門,亦作“桑門”,指僧徒。因蘇曼殊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入廣州長壽寺為僧,故稱。績(hui音匯),同“繪”,繪畫。是圖,此圖,即《夢謁母墳圖》。(48)望之匪遙——看母親的墳墓并不遙遠。之,此處指代母墳。(49)“《詩》曰”句——《詩》,即《詩經》。“豈不懷歸,畏此罪罟(gu)”,意為,我難道不想歸去嗎?我畏懼(敵人)致人于罪的羅網,我才不敢歸去的呀!罟,網。語見《詩經·小雅·小明》。
賞析這是一篇題畫小品。它以托物抒情,借畫寫意,通過畫面的形象和簡要的說明表達文章的主旨是本文顯著的藝術特色。圖畫,不能單純以“寫真”為滿足,還需要完美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篇短文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文章從故鄉的景物落筆,然后詳細介紹母墳的地理位置、環境、概貌,既是寫實,又是題畫,一筆并寫兩面。最后寫夢謁和作此畫的緣由:“豈不懷歸?畏此罪罟”,清政府對革命志士的迫害導致了作者不能“朝夕顧守斯墳”。而在異邦流亡的作者,又隨時有“一旦溘死”、“不能依母泉下”的可能,遂作此畫“粗存較略,藉用寄思”。這就委婉地表達了清政府迫害愛國革命志士的罪惡以及作者對此的深深不滿,使讀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激起對清政府的憎恨和對作者深深的同情。與此同時,本文的寫作主旨也便很好地實現了。
與題畫所表達的內容相適應,本文采用了幽邃、凄清的語言格調,將作者抑郁痛苦的感情表達得非常傳神。而這種語言格調的形成,是與本文辭句的淡雅諧婉、多白描、多短句的特點密切相關,從中表現了擅長音韻訓詁的學者型的作者在文字上的深厚功力。
上一篇:《馮婉貞》原文|賞析
下一篇:《五峰游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