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一歲一生,其性同也。《譜》云②:“產(chǎn)于水者曰草芙蓉,產(chǎn)于陸者曰旱蓮。”則謂非草本不得矣③。予夏季倚此為命者④,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也⑤,以芙蕖之可人⑥。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⑦。
群葩當(dāng)令時⑧,只在花開之?dāng)?shù)日,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⑨。芙蕖則不然。自荷錢出水之日⑩,便為點(diǎn)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一日(11),日上日妍(12),有風(fēng)既作飄飖之態(tài),無風(fēng)亦呈裊娜之姿(13)。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14)。迨至菡萏成花(15),嬌姿欲滴(16),后先相繼,自夏徂秋(17)。此則在花為分內(nèi)之事,在人為應(yīng)得之資者也(18)。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復(fù)蒂下生蓬(19),蓬中結(jié)實(shí),亭亭獨(dú)立(20),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21),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2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3)。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24),避暑而暑為之退(25),納涼而涼逐之生(26)。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shí)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27)。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28),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jīng)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29),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實(shí)而不有其名(30),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31)?予“四命”之中(32),此命為最。無如酷好一生(33),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34)。僅鑿斗大一池,植數(shù)莖以塞責(zé)(35);又時病其漏(36),望天乞水以救之(37)。殆所謂不善養(yǎng)生而草菅其命者哉(38)。
(《閑情偶寄》)
注釋①芙蕖(qu)——即荷花、蓮花,亦稱芙蓉。②譜——此指記載植物的書。具體指何書未詳。③“則謂”句——那就不能說它不是草本植物了。④倚此為命——謂靠著芙渠活命。⑤效顰——胡亂模仿。用《莊子》“東施效顰”故事。茂叔,北宋哲學(xué)家周敦頤,字茂叔。他寫過一篇著名的《愛蓮說》。襲成說,因襲已有的說法。⑥以——因?yàn)椋捎凇?扇耍先诵囊狻"哒垈涫鲋埲菰S我把它全都說出來。備,盡、完全。⑧葩(pa)——花。當(dāng)令,正當(dāng)(開花的)時令。⑨過而不問——指花事已過,無人問及。秋,代指時間。⑩荷錢——荷葉初生,小如銅錢,故稱。⑾日高日上——天天高起來,一天天向上長。⑿妍——艷麗。⒀裊娜(niaonuo)——草木柔軟細(xì)長。⒁逸致——閑適的情致。⒂迨(dai)——及。迨至,等到。菡萏(handan),荷花別稱。⒃欲滴——像要滴落下來(形容姿態(tài)極為嬌媚)。⒄徂(cu)——到。⒅資——資財。這里指享受。⒆蒂——花托。蓬,蓮蓬。⒇亭亭——聳立的樣子。(21)擎——向上舉起。(22)白露為霜——語出《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指秋天霜降之時。能事,指芙蕖的本領(lǐng)、作為。不已,不停止。(23)可目——適宜于觀賞。下句“可鼻”是適宜于嗅覺。(24)馥——香氣。(25)暑為之退——暑熱因它而減退。(26)納涼——乘涼。逐,隨。(27)芬——芳香。這里用作動詞,即“使……感到芳香”。齒頰,代指滿口。頰,面頰,此指嘴邊。(28)霜中敗葉——指經(jīng)霜衰敗的荷葉。(29)是——這,這樣。(30)有五谷之實(shí)——具備谷類的實(shí)用價值(指可供食用)。(31)“種植”句——種花植樹的收益,還有比種荷更大的嗎?(32)四命——李漁在《閑情偶寄》“種植部”“水仙”條中曾說:“予有四命,各司(主)一時,春以水仙、蘭花為命,夏以蓮為命,秋以秋海棠為命,冬以臘梅為命。無此四花,是無命也。一季缺予一花,是奪予一季之命也。”(33)無如——無奈。(34)半畝方塘——語出朱熹《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35)塞責(zé)——敷衍一下。(36)時——時時,經(jīng)常。病其漏,耽憂池子向下滲水。(37)望天乞水——盼天下雨。(38)殆——大概。草菅(jian)其命,把它看得跟野草一樣地隨便處置。菅,草名。成語有“草菅人命”,這里是說芙蕖,故改“人”為“其”。
賞析宋人周敦頤所著《愛蓮說》,公認(rèn)為傳世名文。李漁卻敢犯“眼前有景道不得”之難,另寫此篇《芙蕖》與之相頡頏,而且?guī)е愕淖孕怕暦Q:“非故效顰于茂叔(敦頤字),而襲成說于前人也。”其文也確實(shí)能自出機(jī)杼,別具手眼和風(fēng)采。細(xì)賞全文,當(dāng)信其言之不誣。
周氏以超塵脫俗的審美眼光觀照蓮花,贊賞其出淤泥而不染,借以寄寓守志修德、潔身自好的情懷。李漁此文,亦是“托之空言,稍舒蓄積”(漁書信中談《閑情偶寄》語)的寄情之作。與周氏所不同者,他是以一個自負(fù)其才、企望為世所用而又不得其遇的布衣之士的眼光去觀照蕖荷,因此文中用前面大半篇幅,“以芙蕖之可人”為綱,極贊它的“可目”、“可鼻”和可食、可用,充分顯現(xiàn)其有益于人的種種實(shí)用價值。“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這是對芙蕖的熱情禮贊。他還進(jìn)而得出結(jié)論:“種植之利”,唯此為大。李漁在其《閑情偶寄》草木篇前的小序中曾明確說過:“予談草木,輒以喻人。”此文所喻,正是他這樣的有才且有志用世的人,然而其希冀和追求竟都落空,徒負(fù)才情,而有生不逢辰之憾。這種懷才不遇之感,李漁在其書牘中有過直白:“廟堂智慮,百無一能;泉石經(jīng)綸,則綽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正因此,他在本文后部發(fā)出憤激的慨嘆。表面上還是就芙蕖而言,說自己雖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只能在又小又滲水的池中“植數(shù)莖以塞責(zé)”,豈非“不善養(yǎng)生而草菅其命者哉”!似乎是在責(zé)備自己有虧于蕖荷,實(shí)際則是影射那些執(zhí)政要者不善養(yǎng)才用人,不知“草菅”了多少有用之才。至此,我們不難領(lǐng)略其全文主旨,即:以芙蕖為喻,盛贊于世大有用之人,悲憤其不得安身立命之地。
可見李漁的《芙蕖》篇,立意尖新,與周敦頤《愛蓮說》的思想情趣迥然有別。從行文上看,兩文也是各具特色。周文以水墨寫意筆法取勝,李文則以工筆細(xì)描筆法見長。周文寫來秀雅精致,凝煉雋永;而李漁作為通俗文學(xué)大家,文章寫得平實(shí)而通暢,流轉(zhuǎn)自如。總之兩文皆情文并茂的佳作,各有所長,各極其妙,難分軒輊。最好將兩文對讀并用,賞周文而注重修德(新德和傳統(tǒng)美德),味李文則取其用世精神。如此,則雙美并具兼收,不亦樂乎!
上一篇:《核舟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游姑蘇臺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