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何人斯》簡介|鑒賞
短篇小說。蕭然郁生著。載《月月小說》第十二號,清光緒三十三年 (1907) 十二月出版。
本篇小說描寫一個乞丐,為拒絕外國強迫借款修筑浙路,將自己用于購買棉衣的僅有的一圓銀洋投之路股, 自己寧可凍死餓死,也不能讓外國人來修路的故事。故事是這樣展開的:“我”家距杭州僅一錢江之隔,每逢休息日,常來游西湖。這天,正在游玩時,一友人忽拍“我”的肩,并告之“我”曰:“仆連日奔走,……惟偷半日閑,特來省此病西子耳!”“我”對此不解。友人問道:“君真在夢中耶。君不聞浙路已為外部強迫借款筑修乎,今日定約,明日浙亡,浙亡,西湖尚得而獨存焉”,西湖將變成殖民地。現(xiàn)在舉全浙人終日傳單、開會、拒款、發(fā)電、力爭、售股。對此,“我”既熟聞之,以為“以集款為拒款固唯一和平抵制之法。惜我國人少毅力,無決斷,徒遷延時日,夜長夢多,終患難達其目的”。后二人相約沿堤歸去。見一蓬首垢面鶉衣百結(jié)之乞丐。友人告訴“我”,“此國民之代表也。前日開拒款大會,彼曾投洋一圓,謂此一圓乃欲市棉衣御冬者。聞路事迫,先其所急,來投之”。“我”聽后,且驚、且喜、且敬、且愧。乞丐聽見友人的話后,說自己并非國民之代表,不過是個經(jīng)歷過來的人。他本為東三省人,當年俄國經(jīng)營東三省鐵道,掠奪所有財產(chǎn),且驅(qū)民六千余齊溺于黑龍江,他是其中之一,逃脫后奔波南下,來浙行乞。他不愿浙江成為東三省第二,因此,一聽說集款,就以日積月累,準備買棉衣的錢,投之路股。“我”被乞丐的言行所感動,對其頓生憐憫之心,掏出一圓給乞丐,讓他速購棉衣。乞丐不接受,要“我”以此一圓,速投路股。隨后,揚長而去。
這篇小說,作者以崇敬的心情,塑造了一個感人的乞丐的形象。乞丐,在常人的眼里,是一種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人,是不起眼的角色。但是,作者筆下的這個乞丐儼然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愛國思想的英雄。他是外省人,在國外強權(quán)即將對我國浙江省進行掠奪的時刻,不顧自身的溫飽,那怕自己身上只有一圓錢,也毫不猶豫地拿出來,為路股助力。猶為感人的是他回答“我”的兩段話。其一是:當“我”得知他拿出了自己準備買棉衣的僅有的一圓錢,問他為何“獨不計風雪將來, 凍殭于冰窖中耶”。乞丐回答說:“吾即有棉衣足以御冬,設一朝浙路為外人所據(jù),仍迫吾儕至于死,是不若助其換回。尚得冀有此避寒之地,或不之死。即死,亦死于天命。復何尤怨。矧此洋圓,乃為浙人所賜吾者,吾備棉衣,僅御吾一身之寒凍,吾投路款,或輔全省之少缺。區(qū)區(qū)寸心,借以酬報浙人之衣我食我之惠耳”。其二是:“我”出于憐憫之心,要給一圓錢讓他買棉衣御寒,乞丐對“我”正色謝曰:“賜金不敢受。君請即以此一圓速投路股,以保君浙。畀吾,吾亦必投諸路股。”說完,揚長而去,又疾聲曰:“有國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安。”短短的幾句話,深刻地揭示了這位乞丐視國家利益為己任的內(nèi)心世界。在塑造這位乞丐的形象時,作者還采取了用“我”作陪襯的藝術手法。對于外國人強迫借款筑路,全浙人終日開會、拒款、售股等事,“我”早已知曉,但卻以“我國人少毅力,無決斷”為由,不聞不問。仍然悠哉游哉地欣賞西湖美景;而對乞丐以自己僅有的一圓買棉衣的錢投入路股的行為又疑惑不解。后來,當聽完乞丐那感人的訴說后,不禁“凄然淚下,亦不知涕之何所而來。 自慚不若彼乞丐,更慚江浙兩省人不若此乞丐”。 如此鮮明的對比,更使乞丐的形象突現(xiàn)在讀者面前。
這篇小說在情節(jié)安排上,也有其特點。作者先讓讀者跟著“我”去欣賞那優(yōu)美如畫的西湖景色,使人流連忘返;接著友人告訴“我”,浙江將為外人占領,即浙江將亡,浙亡,西湖尚不能獨存;讓人為即將失去西湖而痛心;最后著力描寫乞丐的言行,表現(xiàn)他為使浙江同時也包括西湖免遭外人踐踏而置自己于不顧的感人精神,又讓人看到了浙江、亦即看到了西湖的希望。情節(jié)層層相扣,故事引人入勝。
作者將這篇小說列為警世小說,無疑,是要讓世人警覺,國難當前,要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要大家行動起來,為抵制強權(quán)而進行不懈的努力。小說的進步意義由此可見。而作者以一個身處下層的乞丐作為“國民之代表”,作為人們的榜樣而加以頌揚,亦耐人尋味。
上一篇:《開河記》簡介|鑒賞
下一篇:《換巢鸞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