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學的內容·清代駢文辭賦·清代辭賦·清代辭賦藝術的時代特點
清人善雜糅,好貫通。清賦在藝術上也善于兼容并蓄,以兼備眾體而集前代之大成。由于清代辭賦受政治興衰、學術思想和辭賦本身體制多樣化等諸方面因素的制約,其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的風格特色也難以一致。下面僅就不同歷史時期分別予以概述。
1.前期,悲愴激憤,感時懷恨。明末清初,國破家亡,外族入侵,民族矛盾異常尖銳。自明入清的遺民文人感受到世移時變帶來的巨大沖擊。這時的賦作幾乎一致地表現出對舊朝的悲愴系念和對清室的激憤揭露。形式上多以鋪陳議論和注重抒情的騷賦為主,講求情感的不羈奔瀉,情境的直觀描繪,而不過分追求語言和結構的整煉端正。如吳應箕《憫亂賦》、陳子龍《別賦》、夏完淳《大哀賦》,氣勢磅礴,感情激烈,辭意悲壯,有一定的史賦性質。另一類則是不仕新朝而退隱和雖仕但又心境悲涼的賦家,這些人多以屈子自況,作品也多仿屈賦騷體樣式,如王夫之《九昭》、黃宗羲《避地賦》,語言古樸蒼勁,情感凄婉哀折,顯示出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剛勁人格。而入仕清廷的賦家多為時所迫,心中壓抑著對新朝的不滿和諷刺,語意悲涼,情感又不得不含蓄暗示,語言上開始傾向于工致精美和著意雕琢,而情韻之美相對不足,透露出向乾嘉時期的賦學繁盛期過渡的跡象。
2.中期,精美典雅,含蓄淹深。隨著清王朝統治逐步穩固,經濟上逐步走向康雍乾盛世,文化上考據、古文、駢文等進一步融合,大量古文家、駢文家、學者、小說家等也都參與賦的創作,呈現出繁盛局面,清賦也因此而最盛。這時期的賦作風格紛呈,但總體上以崇漢魏雅正和唐宋遺風為鵠的,語言典雅工致,古樸端莊,余韻悠長。隨著清王朝統治的鞏固,歌功頌德之作為一時主流,成就不高。但施閏章《粵江賦》、朱彝尊《湘湖賦》感慨蒼涼,寄意深婉。由于乾嘉考據學風的影響,一些賦作中難字、僻字、僻典也多有運用,以展示深厚的學養。駢文家的參與,使得賦作文辭愈加精美清新,描寫、抒情、議論融為一體,辭采富贍,典雅精工,在此期成就最高。但懾于文字獄的嚴酷,也往往思想平庸,創新不足,烙上中期賦復興下的時代缺陷。另外,康熙十八年博學鴻詞科始試賦,律賦成為人們傾力為之的創作形式,除紀昀、吳錫麒等少數作家文學成就較高外,大多板滯重澀,題材陳舊,氣格卑弱,與唐宋律賦相差實遠。律賦開始走向盡頭。
3.后期,循矩守舊,期待新變。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爆發,引起國內政治與文化的劇烈震蕩,古老的辭賦創作開始走向末途。一部分如龔自珍、章炳麟等人順應時代大勢,使賦生發出反映時事和現實斗爭的力量,題材得到進一步的擴展,感情熾烈,語言矯激,氣勢頗為宏闊。這時的賦,其時代思想和愛國精神的意義已大于其藝術上的意義。另一部分守舊文人仍遵循傳統的漢魏典則,形式的僵化、思想的守舊和題材的陳舊必然使賦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要求,形象多生硬干枯,而缺少美感,雅煉有余,而生氣不足,顯出其明顯的時代局限。光緒中葉,經濟特科代替博學鴻辭科,雖道咸時或有短暫恢復,但影響中國士人千余年的科舉試詩賦也最終走下了歷史舞臺,及至民國初年,賦作式微,古老的辭賦終于從文壇上淡出了。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詞曲·清代填詞·清代詞學的理論建設
下一篇: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從總體上看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溫柔敦厚的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