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均》的主要內(nèi)容,《東西均》導讀
《東西均》是一部哲學著作。明清間方以智撰。“東西”泛指“物”;“均”含統(tǒng)一兩端之意。“東西均”意為矛盾對立統(tǒng)一運動。初稿完成于清順治九年(1652),次年又加修訂,未曾刊行。安徽省博物館藏有經(jīng)作者審訂過的抄本,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了據(jù)此抄本整理而成的標點本。
方以智 (1611—1671),字密之,號曼公,安徽桐城人。崇禎時曾任翰林院編修。永歷三年(1649),拜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未到任。清兵入關,棄官削發(fā)為僧。明亡后隱居嶺南。主要著作還有《物理小識》、《藥地炮莊》、《通雅》、《浮山文集》前后編、《博依集》、《青原志略》等。
本書不分卷。正文26篇,立篇名,又有卷首《開章》及《東西均記》各一篇。標點本共約10萬字。篇名依次為:1、擴信;2、三征;3、盡心;4、反因;5、公符; 6、顛倒; 7、死生略; 8、奇庸; 9、金偏; 10、神跡; 11、譯諸名;12、道藝;13、不立文字;14、張弛;15、象數(shù);16、所以;17、聲氣不壞說;18、容遁;19、食力;20、名教;21、疑信;22、疑何疑;23、源流; 24、無如何; 25、茲燚黈; 26、消息。
本書哲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認識論、方法論上。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 “學而后知”的觀點。反對“生而知之”。《道藝》篇謂: “真智,內(nèi)智,必用外智。……(所有知識)必待學而后知。”在方法論方面,本書在前人基礎上,提出了“一而二”、“二而一”的對立統(tǒng)一觀。第一,肯定了 “盡天地古今皆二”的矛盾論觀點。《三征》篇說: “一不可量,量則言二,曰有,曰無,兩端是也。……盡天地古今皆二也。”他肯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兩個相互排斥的對立面所組成的。第二,用“合二而一”命題來表達對立面的統(tǒng)一觀點。他將對立面的統(tǒng)一稱為 “相反相因”,在《反因》篇中列舉了大量事實加以說明。在《三征》篇中概括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 “交”、“輪”、“幾”。第三,論述了矛盾對立雙方的主次之分問題( 《公符》篇)。第四,闡述了矛盾轉化思想 ( 《顛倒》、《張弛》篇)。
侯外廬在標點本《序》中評價本書說: “它是一部集中的有體系的哲學著作,其中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觀點是頗光輝的。同時,它又充滿著相當正確的對遺產(chǎn)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以及對唯心主義和神學的嚴肅的戰(zhàn)斗精神。”然而書中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形而上學思想,如過于強調統(tǒng)一性,時常表現(xiàn)出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傾向,還自覺不自覺地流露了一些神秘主義色彩。
參考文獻
- 1. 侯外廬: 《 <
- 東西均>
- 序》,中華書局,1962。
- 2. 冒懷辛:《方以智的生平與學術貢獻》,《方以智全書》 (第一冊),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 3. 冒懷辛等: 《方以智》,載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第三卷下冊),齊魯書社,1981。
上一篇:《東漢會要》的主要內(nèi)容,《東漢會要》導讀
下一篇:《東郭記》的主要內(nèi)容,《東郭記》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