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適·長相思》唐宋詞匯評賞析
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長亭號丈亭。沙邊供送迎。東江清。西江清。海上潮來兩岸平。行人分棹行。
【本事】
《寶慶四明志》卷十六《慈溪縣志·驛鋪》:丈亭館,縣西四十五里。夏侯曾先《地志》云:是老尉廨宇,筑方丈室。舊曰丈亭,老尉乃古之軍令尉,今館北有老尉浦,是其跡矣。吳越錢氏改為上亭,后廢。慶元五年,尉關晉重建,斥而大之。嘉定間,令邊烈又辟地筑小館于亭北,亭前建小軒三間。古有留題詞曰:“潮生浦口云,潮落沙頭樹。潮本無心落又生,人自來還去。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老盡東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又慈川逸民詞云:“南山明(略)。”又僧義铦詩云:“青青歷歷映江流,半是明州半越州。亭下寒潮亭上客,不知來往幾時休。”
【附錄】
《乾道四明圖經》卷八舒亶《和馬粹老四明雜詩聊記里俗耳十首》(其七):“北窗休寄傲,大隱即吾鄉。”自注:“大隱山乃楊適先生所居之處。”
【考證】
鐘振振《宋詞雜考》:按《乾道四明圖經》卷五、《寶慶四明志》卷八楊適傳,宋王應麟《深寧先生文鈔》卷六《大隱楊先生傳》,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卷四楊適傳,皆不言適號“慈川逸民”。《西廬詞話》僅據其為慈溪人且為隱士,即定其為“慈川逸民”未免武斷。實則“慈川逸民”當為南宋寧宗嘉定年間至理宗寶慶年間在世之劉叔溫。《寶慶四明志》卷十六載:“主簿廳事,縣城東南。……臨香亭,紹興二十四年李炳建,后政改扁不一。嘉定十年,天臺劉炔奉其兄閬風逸民偕至,改曰‘聽雨’。慈川逸民劉叔溫記。”又卷十七《慈溪縣志》載:“資國廣福院,縣西南六十里。……后寺僧元實興建佛殿、三門、僧堂,慈川逸民劉叔溫記。”鑿鑿可據也。故同書卷一六所載《長相思》題丈亭館詞,為叔溫之作無疑。
上一篇:《柳永·長壽樂》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
下一篇:《歐陽修·長相思》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