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石亭埭有大楓樹①,其中空朽,每雨,水輒滿溢②。
有估客載生鳣至此③,聊放一頭于枯樹中④,以為狡獪⑤。村民見之,以魚鳣非樹中之物,或謂是神,乃依樹起屋,宰牲祭祀,未嘗虛日⑥,因遂名鳣父廟⑦。人有祈請及穢慢,則禍福立至⑧。
后估客返,見其如此,即取作臛⑨,于是遂絕。
(《異苑》)
注釋①石亭埭(dai)——石亭,地名。埭,堵水的土壩。②每雨——每當下雨時。輒,總是。③估客——販貨的行商。生鳣(zhan),活鯉魚。鳣若讀為shan,即指黃鱔。
④聊——姑且、暫且,在此作“順手、隨意”解。⑤狡獪(kuai)——嬉戲。⑥或——無定代詞,有人。虛日,一天都不空,指祭祀煙火之盛。⑦鳣父廟——父,通“甫”,古代對男子之敬稱,這里是將鳣神化,鳣父廟意即鳣神廟。⑧祈請——好言求福;穢慢,惡語輕慢。立至,馬上就降臨。⑨臛(hu)——肉羹。
賞析這是一篇記敘性小文。全文僅用102字,便將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就其結構而論,共分三段:首段十分簡潔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條件,點明大楓樹樹干中空,下雨積水,為估客放置生魚以嬉戲埋下了伏筆。第二段是該文的主干,由于“估客載生鳣至此,聊放一頭于枯樹中,以為狡獪”,就引發出一系列怪現象:村民以“魚鳣非樹中之物”,迷信者認為這便是神,于是便為神“依樹起屋”,這便照應了題目,交代了依樹建廟的由來;接下去是鋪述建廟后“宰牲祭祀,未嘗虛日”的禮拜盛況,并虔誠地尊稱為“鳣父廟”;所謂“人有祈請及穢慢,則禍福立至”是“鳣魚神”對村民有求必應、賞罰分明的具體解說。較之前段文字,這里可說是亦簡亦繁、繁簡錯落。例如寫估客放魚于樹中的動機一點也不復雜,只是“以為狡獪”而已,所以便四字帶過,是為簡;再如說到村民發現樹洞中的魚,認定是神、為之造廟、祭祀、為廟起名、祈請驗靈,這一系列的記述相形之下,是為繁。該簡則簡,該繁則繁。此處繁的目的便是突出重點,深化主題,讓人警醒。結尾處一如首段,簡潔利落到沒有半個多余的文字,僅僅“即取作臛”這四言一句,便足使虔誠禮拜的村民目瞪口呆,方知此鳣并非神物;估客的這一行動是無言的理性批判精神的展示。結尾句“于是遂絕”也異常平實,可以想象,鬧劇過后一切又回復到原來的情景:會稽石亭壩堤上仍然有那棵大楓樹,大楓樹仍然是樹腔空朽,空朽之處仍然是積滿雨水。作者并未作驚人之語,而使該文首與尾自然呼應、前后吻合。
故事本身可謂平直無波,從頭至尾是清一色的記敘文字,既無對話也無抒情,更沒有任何分析批判,語言質樸,不事華飾,樸樸實實通過事實說話。故事講完了,道理也不言自明,對愚昧的心理、迷信的行動做了不揭露的無情揭露,無批判的透徹批判。這便是寓說理于敘事之中的技法,自自然然地收到發人深省、令人震撼的效果。此外,該文除了鞭撻迷信之外,對淺人的痼疾——盲目性也進行了剖析,因而使它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上一篇:《喝茶》原文|賞析
下一篇:《甲子年終之夜》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