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居守李相讀《春秋》①,誤讀叔孫婼為婼②。日讀一卷,有小吏侍側,常有不懌之色③。公怪問曰:“爾常讀此書耶?”曰:“然。”“胡為聞我讀至此而數色沮耶④?”吏再拜言曰:“緣某師授,誤讀文字,今聞相公呼婼為婼,方悟耳。”公曰:“不然。吾未之師也,自檢釋文而讀,必誤在我,非在爾也。”因以釋文示之。小吏因委曲言之⑤。公大慚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禮⑥,號為“一字師”。
(《唐摭言》)
注釋①《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春秋》整理而成。②誤讀叔孫婼為婼——前一個“婼”讀音lue,后一個“婼”誤讀為gui。③不懌——不高興。懌,快樂。④色沮——臉色沮喪。沮,沮喪,不愉快。⑤委曲——委婉、含蓄。⑥北面之禮——古代敬師之禮,師坐北面南,徒面北而拜。
賞析中國古代文壇上流傳著許多“一字師”的佳話。如鄭谷改齊己詩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的“數”為“一”而博得“詩改一字,界判人天”的美譽。楊萬里誤念“干寶”為“于寶”,被門下一吏當場指出,楊萬里高興地稱吏為“吾一字之師”。本文所記也是這樣一則“一字師”的逸事,從題材來看似無甚新意,但從故事的生動性和人物形象的鮮明性來講,本篇當屬此類作品中的佼佼者。
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寫一位小吏給大居守李相指出了一個念錯的字,但這樣一件小事在作者筆下卻被寫得一波三折,頗富情趣。故事的第一折寫小吏聽到李相誤讀后表現“不懌之色”,為故事開端。在第二折里,李相追問,小吏以自責相告,事情發生逆轉,善良的讀者不免會為李相因顧全面子,可能失去一次糾正錯誤的機會而擔心。接下來事情再一次出現轉折,李相坦誠求教,小吏“委曲言之”,真誠終于獲得了勝利,讀者為之釋然。故事的尾聲是李相拜師行禮。
在峰回路轉的故事情節描述中,李相與小吏這一對性格獨特鮮明的形象已凸現在了讀者面前。李相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好學者,作者著意表現的是他那種謙遜坦誠、不恥下問的精神。當他看到小吏不懌之色后,馬上感到自己所讀可能有問題,便立刻問其所以。小吏為了上司的面子,沒直接指出其錯誤,而是說錯誤在自己。這樣李相便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要么顧全面子,堅持錯誤:要么丟掉面子,糾正錯誤。如果是一個注重虛榮的人,他肯定會選擇前者;而李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他非常坦率地承認自己未曾從師的事實,并親自“以釋文示之”,當他得到指教后,又馬上“命小吏受北面之禮”。這里,作者寫了李相“問”、“曰”、“示”、“命”這樣一系列的動作行為,從而十分生動地寫出了一個性格坦誠、謙和與好學的君子形象。
小吏的形象,作者著墨不多,卻寫得很出色,特別是他那復雜婉曲的心理活動可謂描摹得惟妙惟肖。從他那“不懌之色”中,可見他已覺察出上司的錯誤,并且很不以為然,但鑒于雙方的身份,他又不便說出,可這一切全都無意顯示在了他的臉色上。當李相追問時,他是顧慮重重的,既怕太守難堪,大概又怕自己處境不利,可他又不能不說,于是便非常巧妙地以自責的方式道出原委。這樣,一方面使太守明白了話中之意,又不至丟面子;同時也給自己找到了一條可進可退之路。即使在太守坦率地認錯后,他仍不是直言相告,而是“委曲言之”。可見,這位不知名的小吏是一位十分聰明、謹慎、辦事穩妥的人。
這段“一字師”的故事,在等級森嚴、尊卑有序的封建時代,顯然有它的進步意義,它所表彰的這種求實態度和不恥下問的精神,對于我們今天也是很有教益的。此外,文章于平凡小事中深入挖掘、精心構思、注重人物內心刻畫的方法,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上一篇:《冶家子言》原文|賞析
下一篇:《選擇性耳聾——家居瑣事之一》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