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簌簌:花落觸物的聲音。繅車:抽繭絲的工具。牛衣:粗布衣服。一說“草制的蓑衣”。漫:很。野人:郊野居住的農民。
入選理由:
傳統詞的題材拓展,以農村生活為內容寫詞的名篇。
詩詞賞析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徐州(今江蘇徐州)發生春旱,太守蘇軾到城東二十里地的石潭求雨。入夏后得雨,于是前去謝神,作者便將沿途所見的農村風光寫成一組五首《浣溪沙》,前面還加小序說明,此是第四首。從詞的內容看,上闋寫農村里的忙碌和古樸自然的生活狀況,如同一幅風俗畫,尤以“牛衣”句畫意鮮明。在這一幅風俗畫中我們讀出了詩人作為太守的喜悅之情,讀出了一個受人民歡迎的好地方官的政績。在組詞的第二首中有“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蒨羅裙”的描寫。人民熱愛他,歡迎他,連村姑們都特意化了妝,成群擁擠在門邊爭睹太守的風采。因此可以說是蘇軾的人格和勤政才換來這樣一幅祥和自然而又充滿生機的風俗畫,是他的關懷和愛護才有了與人民融和的結果,因此也可以說讀詞更重在讀人。下闋由上闋首句伏下的“棗花簌簌落在‘我’的衣服和頭巾上”,接著“紀行”。表面上看前兩句好像寫的是一個游客,還有點飽食終日酒囊飯袋的樣子,但最后一句就將前面的感覺否定了。“敲門試問”幾個字,多么謙和,多么有禮貌,連要一點水喝也是這樣拘謹約束,決非一個醉漢推門大叫的行為。這樣描寫自然流露了他的愛民之心,決不把自己看成高高在上的太守。也可以看出他至少是輕裝簡從,而沒有前呼后擁的排場作勢,或許就是他一人前去,才寫得出“敲門試問”的細微心理。“野人家”三個字也透露出他接近人民,不分彼此,什么地方,什么人家都可以去問一問、談一談的性格特點。
上一篇:《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蘇 軾·浣溪沙》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