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蘭黃鸝圖
現代·于非闇作
紙本設色
縱一○二.五厘米
橫七六厘米
藏中國美術館
在近現代眾多革新中國畫的探索中,于非闇的這件作品(作于1956年)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從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中汲取了裝飾味的靈感,畫面呈現出一番新穎的面貌和審美情趣。
整件作品以深藍的石青色作底,兩只黃鸝的羽毛被襯托得分外耀目,枝頭上盛開的玉蘭花猶如是用漢白玉雕琢出來放在風中微微搖曳。畫面的右下角以金粉瘦金體書寫了“倉庚耀羽,玉樹臨風”(倉庚即指黃鸝),這是畫家在畫中追求的藝術效果。
玉蘭黃鸝圖
清朝的乾隆皇帝非常偏好金藍配色,因而官窯中燒制的瓷器中多見金(黃)藍相間的花紋圖案,而這種配色在景泰藍上尤為普遍。自乾隆以來,金藍便成為清代宮廷陳設中的一個特色,我們至今還可以在許多瓷器和景泰藍上看到這樣的配色。從色彩規律上講,金黃色在深藍色的映襯下,會愈發顯得明亮端麗,這件作品即是吸收了這一特點,畫面也因此傳遞出一種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
整件作品構圖勻稱,意含祥瑞,在具體形象的描繪和畫面意境上不無宋代院體花鳥的風格。兩只黃鸝體態圓潤,情態生動,翼羽、尾羽等皆清晰可辨;對花蒂、花蕊的刻畫也是極為細致寫實;枝干的穿插生長交代清晰,皴擦暈染也頗講究自然之理,尤其體現出花葉、枝干在風中的生動自然的姿態。但是,與宋代院體花鳥又有所不同的是,畫家更加強調了景物的輪廓線,勾畫的線條剛勁、光滑。在敷色時,以平涂填色為主,色彩的交代干凈利落,只在黃鸝的腹部、頭部,以及玉蘭花的花瓣根部,略加分染,以交代大體的結構,畫面也因而呈現出裝飾情味。
畫家將不同時代的宮廷藝術風格相結合,并融入其繪畫制新之中,故作品顯得富麗堂皇。由于畫家注重對自然的觀察體驗和認真寫生,使作品在表面的裝飾意味籠罩下透露出一種活脫清新的氣息。在20世紀的中國畫壇上,作為工筆重彩花鳥畫的代表作家,于非闇與陳之佛均有盛名,于的風格接近于官窯瓷器中的“硬彩”,而陳的風格則近似官窯瓷器中之“軟彩”,可稱映輝南北,春放瑜亮。
上一篇:《采藥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秋江庭院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