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飏。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讀這首民歌,絕大多數讀者都會自然聯想起大詩人李白那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顯然,后者從構思、造境、取象、用語,乃至五言四句的體制,都受到前者的啟示與影響。但比起《靜夜思》的流傳廣遠、婦孺皆知來,這首“秋歌”便不免顯得有些寂寞。其實,論情思的悠遠、境界的優美,這首民歌是極為出色的。
這是一首思婦懷遠之歌。背景是月明的秋夜。秋天蕭瑟凄清的環境氣氛,往往最易觸發離人孤孑凄涼的情懷和懷念遠人的思緒,夜晚則更使這種情懷思緒在寂靜中變得難以禁受,而月明人千里,又使懷遠之情更加悠遠。可以說,由秋、夜、明月所組成的環境,對于懷遠的閨人來說,是具有典型性的。
詩的第一句“秋風入窗里”,以樸素本色的口語寫出日常生活中極平常的景象?!扒镲L”這一意象所特具的蕭瑟感和時序遷易感(所謂“秋風蕭瑟天氣涼”),給思婦帶來的根觸是不難想見的。尤其是“入窗里”三字,仿佛將秋風那股蕭瑟寒涼之氣也帶進了室內,彌漫于整個閨房。雖未明寫思婦的感觸,但由此引起的凄寂感固可意合。緊接著第二句,仿佛又只是寫極平常的風起帳飄的景象。但羅帳的意象本與夫婦愛情生活密切相關,羅帳飄飏的動象,更往往具有這方面的暗示。可是,如今當秋風入窗,羅帳飄飏之時,這個室內卻顯得分外空寂,往日雙方深情密意、魚水諧合的象征物——羅帳,由于人在千里之外,此刻竟成為觸緒生悲的媒介物了。這就自然引出了三四兩句。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庇善骋婏L飄羅帳到仰頭看月,視線由室內移向室外。這本是思婦不假思索而自至的目光轉換,但在“看月”的過程中,卻不由自主地產生聯翩浮想。明月光照千里,分隔兩地的離人都能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傳遞相思的憑藉。在“仰頭看明月”的過程中,思婦已經思飏千里,心飛向遠方的親人;但“隔千里兮共明月”,雙方空間的遙隔又使相思之情更為強烈。由此,又進一步產生“寄情千里光”的愿望:既然彼此同在一輪明月的光照之下,想必也能托此“千里光”將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給千里之外的遠人吧!這想象極新奇,也極自然而優美。引起思緒的外物(明月),在女主人公感情的釀化下,此刻竟成了寄情的載體。曹植《七哀詩》有“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的詩句,是女主人公想象身化輕風,入君之懷;這里卻是想象托明月之光以寄千里相思之情,可謂同工異曲。由于明月的光波柔和清亮似水,在形態、質感上與女子相思懷遠的柔情有相似之處,因此把它作為“寄情”的載體實在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全篇只寫了秋風、羅帳和明月這三種物象,但是由于它們作為詩歌意象,各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特定的色采,都與思婦懷遠之情有著關聯,因此就共同組成了一個情調優美、意境悠遠的藝術境界。它有一般民歌的清新明朗、樸素自然,卻跟它們在表情上比較發露有別,顯得非常含蓄。除末句“寄情千里光”直接點明“情”字外,全篇幾乎看不到任何直接抒情的字句,只寫客觀物象與女主人公的行動。讓讀者透過秋風入窗、羅帳飄飏、仰頭看月等景象、行動去體味其中的感情內涵。從這方面看,它可能經過文人的潤色,或者竟是文人的仿作。
比較起來,李白的出藍之作《靜夜思》,意象顯得更為集中(只寫明月),構思也更為精致(由“疑霜”而綰合月光與望月、思鄉)。但這首民歌創境取象之優美,情思之纏綿悠遠卻為太白之作不能代替??芍^各具勝場。
上一篇:子夜四時歌·自從別歡后,嘆音不絕響
下一篇:子夜四時歌·白露朝夕生,秋風凄長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