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霞去日近,鎮水激流分。
對影疑雙闕,孤生若斷云。
遏風靜華浪,騰煙起薄曛。
雖言近七嶺,獨立不成群。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托物興情,通過寫石之巨偉與嘆石之孤零,寄寫自己內心的苦悶。
前六句是為孤石傳神寫照。一二句視線由上而下,但并不描畫石的全體,而是只寫其頂端與底部:向上看去,孤石直入云霄,似乎離開太陽很近;向下看去,雄鎮于江中,將激流分成了兩股。以上兩句極言孤石的高聳,同時交待了它的位置——處于江中。三四句從石的形與影兩面表明其“孤”:在日、月的映照下,巨石和它的影子仿佛是一對矗立在宮殿前的高層建筑;不見影子、單獨看去時,又像是一截從水中升起、頂部被截斷的云柱。在描畫了這塊高而孤的巨石以后,五六句進而從孤石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上顯示其形之大與力之巨:它擋住強風,使好看的波浪頓時止息;它的頂端騰起煙霧,使空中變得朦朦朧朧。經過以上所說的多角度的描畫渲染,一塊高聳、孤獨而又充滿力量的中流砥柱式的巨石便赫然在目了。
末二句突然轉折,筆意波蕩,似神龍掉尾。兩句一意,以“雖”字領出,組成一個讓步復合句。“七嶺”指廬山。七嶺重巖疊嶂,群峰林立,故以“雖言近七嶺”為言,目的則在于轉出“獨立不成群”的嘆惋。詩人對于“獨立不成群”是批評還是惋惜,是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揣摩其語意,換一個說法,應是該成群而不孤立的,但事實上卻孤立無援,故知詩人的態度是惋惜而非批評。詩人官至中書舍人,此官職在南朝時握有實權,是事實上的宰相。他還曾陪同梁元帝游覽,留有《奉和登百花亭寄荊楚》詩。其身分與形跡,同“近七嶺”的“孤石”是十分相象的。整個南朝偏安江左,運入季世,人難盡材,詩人即使才高八斗,也是難于有所作為的。故此詩雖以詠嘆孤石的面貌出現,其深處意蘊,實在是在為自己的命運嘆息。詩人在《詠獨棲鳥》詩中曾寫過“但令積風多少便,何患有翼不能飛?寄語故林無數鳥,會入群里比毛衣”,所詠者雖是“鳥”而非石,但其“孤”相同,而詩人的態度卻是積極的。大概詠孤鳥是前期之作,而在詩人呼喚同類“比毛衣”落空之后,才寫了這首雖仍自負卻只能半是幽怨半是失望的《詠孤石》詩。
上一篇:《詠史八首(其四)左思》原文|賞析
下一篇:《詠孤石·高麗定法師》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