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涂。計策棄不收,塊若枯池魚。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蘇秦北游說,李斯西上書。俯仰生榮華,咄嗟復凋枯。飲河期滿腹,貴足不愿馀。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
在門閥制度森嚴的社會中,左思到處碰壁,在憤慨和不平之中,他實在感到無路可走,目睹社會的黑暗和官場的無常,他終于退卻了,只想過著安貧知足的生活,做一個“達士”。
“習習籠中鳥”二句,是說籠中小鳥要展翅高飛就碰到籠子的四角,飛不起來。這里以“籠中鳥”比喻“窮巷士”,這是中國古代詩歌常用的比興手法,作用是以引起下文。下文寫貧士深居僻巷,落落寡合,獨守窮廬,形影相吊。他的仕進之路充滿枳棘,無路可通。他向當權者獻上計策不被采用。他塊然獨處,境遇困窘,像是水已干枯的池中魚。家外,沒有絲毫俸祿;家內,竟無一斗糧食儲備,生活實在貧苦。所以,親戚看不起,朋友也疏遠了。這個貧士是誰呢?就是詩人自己。左思移居洛陽之后,仕途受阻,有志難申,過著官場失意的生活。貧士生活正是左思初去洛陽生活的寫照。左思是有強烈功名欲的人,他希望能夠得意官場,一展宏圖。但是,事與愿違,終身失意。“蘇秦北游說”四句,是說左思即使如此,他也不愿像蘇秦那樣北上游說,也不愿像李斯那樣西行說秦。他們在俯仰之間,尊榮無比,然后隨之而至的卻是殺身之禍。據《史記》記載,蘇秦,戰國時洛陽人,他先游說秦惠王未被用,后又游說燕、趙等六國,聯合抗秦,佩六國相印。后在齊國遇刺身亡。據《史記》記載,李斯,戰國時楚上蔡人。他西入秦說秦王,得為客卿。后來秦國大臣建議秦王逐一切客卿,李斯上書申辯,秦王遂罷逐客的命令。秦統一之后,以李斯為丞相。秦二世時被殺。左思認為,像蘇秦、李斯那樣乍榮乍枯的遭遇,實在是不值得羨慕的。《莊子》說:“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飲河期滿腹”四句是化用《莊子》中的話,詩人表示要向偃鼠、鷦鷯學習,安貧知足,了此一生。然而,我們從左思一生的立身行事考察,并不如他所說的那樣,左思晚年混跡官場,成為賈謐的“二十四友”之一。可見詩中所說的,只是他一時的想法,并不能說明他已無功名利祿之心了。左思的消極避世的思想,表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黑暗的不滿。
這首詩開頭寫詩人悲嘆貧困和不遇,實際上其中包含了詩人對榮華富貴的向往。想到蘇秦、李斯等人的遭遇,意識到追逐名位的危險,又對榮華富貴作了否定。最后歸于老莊思想,愿意安于貧賤,做一個“達士”。詩的內容層層變化,表現得曲折而微妙。
左思《詠史》八首,借古人古事以詠懷,抒發了自己憤懣和不平的感情。在性質上,與阮籍《詠懷》詩、陶淵明《飲酒》詩頗為相類。鐘嶸評其詩曰:“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詩品》上)“典”,指借用史事。“怨”,指詩中所表現的不平之鳴。張玉谷說:“太沖《詠史》,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詠己之懷抱也。或先抒己意,而以史事證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斷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古詩賞析》卷十一)亦足見其表現之“精切”。《詠史》詩借古以諷今,所以說有“諷諭”的旨趣,所評十分恰當。但是,又說:“雖野于陸機,而深于潘岳。”說左思詩比潘岳詩深沉,可以成立。而認為左思詩“野”,即質樸而少文采,值得商榷。陳祚明說:“太沖一代偉人,胸次浩落,灑然流詠,似孟德而加以流麗,倣子建而獨能簡貴,創成一體,垂式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而無其志,語必虛驕;有其志而無其才,音難頓挫,鐘嶸以為‘野于陸機’;悲哉,彼安知太沖之陶乎漢、魏,化乎矩度哉!”(《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分析深刻,很有道理。
上一篇:《詠史八首(其五)左思》原文|賞析
下一篇:《詠史八首(其六)左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