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臨組不肯,對珪寧肯分?連璽耀前庭,比之猶浮云。
這首詩歌頌段干木和魯仲連為國立功,不要爵祿的高尚情操。詩人表示了對他們的仰慕和向往。《詠史八首》(其一)云:“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何焯認為,此詩“申前‘功成不受爵’意”(《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也就是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功成身退,不受封賞的思想。
詩的開頭四句就點明詩人所仰慕的兩個歷史人物和他們的事跡。這兩個歷史人物就是段干木和魯仲連。段干木,戰國時魏國人。隱居不仕,魏文帝尊他為師。當時秦國要攻魏,司馬唐諫秦王說:“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王為之罷兵。事見《呂氏春秋》篇。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一次秦兵圍趙國的邯鄲城,這時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魯仲連說服了魏國派往趙國勸趙尊秦為帝的辛垣衍,秦將聞知此事,退兵五十里。事見《戰國策》。詩人渴望像段干木、魯仲連一樣,為國家效力。“吾希”、“吾慕”,表達了詩人的仰慕之情和自己的愿望。“偃息藩魏君”和“談笑卻秦軍”,概括了段干木和魯仲連的事跡。言簡意賅,又緊扣《詠史》這一詩題。“偃息”,寫段干木之退隱高臥,“談笑”,寫魯仲連之從容善辯,皆極傳神。
雙起單承,“當世貴不羈”四句,單寫魯仲連。《戰國策》記載,魯仲連在退秦軍之后,趙國國相平原君欲賞賜千金,魯仲連說:“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意思是說,作為“天下之士”可貴的地方,就在于他們為人排難解紛,而不取任何報酬。于是他就辭別了平原君,離開趙國,再也沒有露面了。于此可見,這四句中,前二句是化用魯仲連語意。后二句則對魯仲連做出崇高的評價。“高節卓不群”,實此詩之詩眼,承上啟下。
“臨組不肯”四句,比較具體地寫魯仲連“功成恥受賞”,表現他的高尚節操。“組”,絲織的綬帶,古代做官的人用來系印章于腰間。“珪”,一種上圓下方的瑞玉。古代諸侯,爵位不同,頒給珪也不同。“璽”,官印。不論是“組”、“珪”,還是“璽”,都代表官職爵位。對于這些,魯仲連不僅不接受,而且視若浮云。這里寫的是魯仲連高尚的思想品質,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思想和愿望。應該指出,一個人的思想是極其復雜的。左思之妹左芬是晉武帝的貴嬪,據《左思別傳》記載,她“頗以椒房自矜”,又據《晉書》,左思是賈謐的“二十四友”之一。賈謐因為賈后的關系,權過人主,作威作福,自負驕寵,奢侈逾度。而“二十四友”皆“貴游豪戚及浮競之徒”,這些人“或著文章稱美謐,以方賈誼”。這說明左思并不是不看重榮華富貴,沒有功名利祿之心,只是在仕途迍邅時,才發此高論。
李白也有一首歌頌魯仲連的詩,詩云:“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寄寓了自己功成身退的思想,顯然受了左思《詠史》的影響。
上一篇:《詠史八首(其七)左思》原文|賞析
下一篇:《詠史八首(其二)左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