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胡塵起,關山烽燧驚。
皇威奮武略,上將總神兵。
高臺朔風駛,絕野寒云生。
匈奴定遠近,壯士欲橫行。
這是一首早期的邊塞詩。詩人裴讓之先后在西魏、北齊做官,尚武的風氣、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使詩人筆底充滿生活的實感,洋溢著立功疆場的豪情。詩題一作《從北征》,“從”是隨同前往,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詩人自身;“送”是送人,末句中的壯士即是被送的友人。揣摩篇意,似以作《送北征》為是。
此詩順著時間順序描敘,構思平平,但層次感清晰,表現(xiàn)得又很有氣勢。首句說,北方的沙漠地帶騰起了胡騎來襲的沙塵,以單純而形象的畫面交待了戰(zhàn)爭的責任與敵人大舉入寇的情景。從次句起,即轉寫我方的反應。次句中的“關山”,指我方北面邊防線上的關隘、山口;“烽燧”,即烽火,白天放煙報警叫“烽”,夜間舉火叫“燧”。關山吃驚,受到震動,便舉烽燧向朝廷報警。以上兩句,空間上自北而南展開,敵騎從沙漠壓向邊關,烽火從關口、山頭燒起,向內(nèi)地頻傳、直至京城。其間,喊殺聲震天,烽火遍地。才一落筆,即為全詩渲染了一派濃郁、緊張的戰(zhàn)爭氣氛。三四句接寫朝廷上下的反應。三句說皇上的決策,四句說將軍的行動。“武略”,原指軍事謀略,此處的“奮武略”,指出兵征討;“上將”,義同大將、主將;“神兵”,指軍隊,意謂作戰(zhàn)勇猛如神?;噬系耐啦蝗菝镆?,決定進行討伐;主將便統(tǒng)率神兵及時出征。在時間上,這兩句一前一后,先有決策,隨之采取行動,其間的承接關系是很明顯的?!案吲_”二句,專寫“上將總神兵”北進途中所見:北風吹過一片高地,迎面撲來,從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升起寒云,像是在向征人暗示前程將有新的難以抗拒的凜凜嚴寒。這兩句的環(huán)境描寫很有特色:“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岑參《磧中作》),空曠無邊,原為塞上所特有;“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酷冷奇寒,也為關內(nèi)所不經(jīng)見。大敵當前的嚴重形勢,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環(huán)境,使詩的意境籠罩在一種悲而壯的氣氛之中,生死攸關的一次重大考驗嚴肅地提到了從軍將士的面前?!皦咽俊睂⒆骱尉駬瘢娙擞謱咽孔骱蚊銊?、期待呢?結尾兩句作出了回答?!靶倥ㄟh近”句,從上下文的聯(lián)系來看,當是指已可確定匈奴的行止、遠近。此句在結構上遙應篇首的“沙漠胡塵起”,同時又作為過渡性的句子,引出壯士慷慨赴敵的表示。末句中的“橫行”,作褒義詞,指縱橫馳騁,在鞍馬間建功立業(yè)。后來高適在其名篇《燕歌行》中說“戰(zhàn)士本自重橫行”,“橫行”亦取此義。末句作第三人稱敘述的語氣,像是在客觀介紹“壯士”的態(tài)度,似乎壯士真作如此想,而實際上,此詩后四句所寫,都是虛擬的情景——當詩人送人北征時,軍隊尚未出發(fā)。絕野景色、壯士心聲之所以被表現(xiàn)得如此真切動人,主要是由于詩人對生活的熟悉,以及出于愛國愛友之心的對友人的真誠而熱切的期待。
此詩的敘述描寫章法井然:從敵方寫到我方,我方則由皇上而將軍而壯士;在時間上順序的同時,空間上先遠后近,近而又遠,鏡頭從沙漠拉到關山,再拉到朝廷,然后又拉向塞外。動作繁富,畫面迭變,但并不顯得雜亂;時空上時有跳躍,但并不給人以突?;蚰:挠∠?。感情豪放,筆力粗獷,字句之間又有如此細密的針線,此詩雖不以構思新巧取勝,卻也表現(xiàn)出了詩人不淺的藝術工力。
上一篇:《送別裴儀同·王褒》原文|賞析
下一篇:《送應氏二首(其一)曹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