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第七交響樂》
肖斯塔科維奇作曲。1941年,納粹德國向蘇聯發動了進攻,戰爭爆發時,肖斯塔科維奇正在自已的故鄉列寧格勒,并報名參加了志愿消防隊。在納粹軍隊圍攻列寧格勒的炮火聲中,作者創作了這部交響樂。作品于1941年7月開始寫作,12月底完成。1942年3月5日,作品在古比雪夫城由薩29日在莫斯科初演,并通過電臺向全蘇廣播。這部作品也稱《列寧格勒交響樂》。作品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式寫成,和平與戰爭兩部形象對比并置,并作了戲劇性的展開與再現。呈示部主部是三部曲式: 主題的陳述、發展、再現,主部主題是和平的形象,音樂安詳而又自信。副部有兩個主題,情緒相似,漂渺、明凈,田園風的旋律由輕輕搖曳的音型伴奏,體現了夏日大自然的景象。之后,出現的是整部交響樂最著名的段落——“侵犯插部”。小軍鼓敲出隱約可聞的鼓點,發出神秘莫測的沙沙聲。在這個背景上由木管奏出了敵人的主題,由遠到近,由弱到強,直至全體交響樂隊奏出肆謔狂暴的音響。“敵人”主題共變奏了十一次,但旋律始終保持原樣,每次變奏都是和聲,組體。配器的改變。“侵犯插部”后是展開部。由銅管組奏出從主部材料引伸出來的新主題,即“抵抗主題”。展開部中抵抗主題與敵人主題相互交織,表現斗爭的殘酷。再現部中,主部形象被賦予全新的涵義,音樂中充滿了痛苦和憤怒,昂奮與悲壯之情。副部主題的再現也有了巨大的變化,人們聽到的不是田園風的歌調,而是用大管奏出的悲哀的獨白。第二樂章 (中板),用復三部曲式寫成。首尾兩部分是抒情而又憂郁的諧謔曲,音樂優美、雅致并帶有悲歌情調。中段的由三連音構成的主題音調與第一樂章中體現敵人形象的段落相呼應,兩個主題分別在高低兩極音域中以對位方式進行,音樂充滿了驚慌不寧的情緒。第三樂章 (柔板,復三部曲式),音樂中既有沉思默想的情調,也有明朗樂觀的性質。作者自己說,他是想在這里表現“對生活的向往,對大自然的陶醉”。第四樂章 (適中的快板) 由引子和三個部分構成。引子色彩暗淡朦朧,好似霞光初露。第一部分的音樂情緒激烈,充滿動力。其主題的展開復雜持久,感情緊張、昂奮、激烈,使人如同聽到了大戰的震天怒響。第二部分是表現哀悼的段落,速度緩慢,情緒肅穆,和聲音響厚重,節奏步伐莊嚴。第三部分主部主題再現,音樂如歌,并具有史詩般的氣勢。尾聲中再次肯定的斗爭的主題,以示光明戰勝了黑暗,理性戰勝了瘋狂,自由戰勝了奴役。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搖滾樂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斯克里亞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