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鞍今永訣,垂淚別親賓。
漢地隨行盡,胡關逐望新。
交河擁塞霧,隴日暗沙塵。
唯有孤明月,猶能送遠人。
此曲也稱作《昭君怨》,明君即王昭君,“明”系避晉文帝司馬昭之諱而改者。自西晉石崇《明君詞》以來,歷代多有制樂府以歌昭君者,其意旨各有側重不同。這首《明君詞》著重表現了王昭君前往異土時的孤苦悲傷的心情。
詩從昭君辭別漢宮的場面寫起。對于昭君本人來說,出嫁匈奴就是永別漢地,一旦跨鞍上馬,故鄉親人就永遠不能再見。訣別令昭君情感起伏,悲痛欲絕。然而,漢匈和親的政治意義,漢室公主的尊貴身分,都使她不得不強抑感情不令外露,心在慟哭,淚水卻只能默默地長流。“跨鞍今永訣,垂淚別親賓。”作者以“永訣”的巨大悲痛與“垂淚”的自我克制對照,深切地表現了昭君臨別時刻的痛苦而壓抑的心情。
“漢地隨行盡,胡關逐望新。”空間轉移到了行程之中。漢境之地漸漸行盡,匈奴的轄地已經在望。“胡”指匈奴一族。匈奴人以游牧為生,不設關卡,這里的“胡關”當是漢人設防匈奴的邊關。過此關卡,便進入匈奴的領地。關內猶是漢地,出關便是胡域,昭君心中別是一番滋味。“逐望新”,從視覺講,是隨著送親隊列的行進,胡地景物越來越近,看得越來越清;從心理感覺上講,則預示著關外那一片無法想知的新天地、那下半世令人擔憂乃至恐懼的新生活在日益迫近。因此,漢地之“盡”與胡關之“新”,不僅是對昭君顧念來路、瞻望前程的客觀描寫,更是她對過去的留念、對未來的憂患。
“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隴”是山名,即今甘肅六盤山的南段。此處均借以泛言塞外邊荒僻遠之地。“交河擁塞霧,隴日暗沙塵。”描寫了昭君出關時的塞上景物。拂曉,邊塞上晨霧彌漫,一片茫茫。入晚,隴頭夕陽黯淡,使大漠上的沙塵也染上了灰暗的色彩。清晨那濕潤的霧氣令人迷惘,無邊無際的沙漠使人惆悵,黃昏落日的凄冷尤其令人寂寞憂傷。詩中用“擁”形容那凝聚繚繞的霧氣,用“暗”強調大漠落日的昏黃,都不僅是在寫景,而是象征著昭君的憂心忡忡,情緒低沉,此景全由此情而來、全因此情而生。
寫至最后二句時,昭君已身在異鄉了。清夜,她站在大漠上仰望蒼穹,一輪明月清冷的輝光灑滿她全身,有如溫柔的撫愛,令她浮想聯翩。故鄉、親人,如隔世一般遙遠,惟有這天上的孤月,始終殷勤伴隨著昭君,漫漫路途,由漢至胡。她感到,這月亮是如此可愛,這月亮是如此親切,只有它還是在漢時的模樣。然而,月在天,人在地,“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李白《昭君怨》)明月又令昭君無限悲傷。“惟有孤明月,猶能送遠人。”作者賦予月亮以人的情感,通過它將昭君對漢地的無盡思念和在胡地的無限孤寂,都合并托出,以此關合上文,收束全詩,藝術上極具匠心。
這首詩以人物在時空中的移動為線索,融寫景與抒情為一體,對仗工整,語言樸實,結構渾成,情調憂郁悲涼。這是一首樂府詩,本屬古體,但梁陳時新體詩大盛,不少詩作已暗合唐代格律詩的體制。這首《明君詞》就是一個典型,故而誦讀之時,頗覺音韻之美。應當說,唐代格律詩就是在總結這類梁陳詩歌的基礎上發展成熟的。這也是這首詩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
上一篇:《時運·陶淵明》原文|賞析
下一篇:《明月何皎皎·無名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