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亭上別,被馬櫪中嘶。
漠漠村煙起,離離嶺樹齊。
落星侵曉沒,殘月半山低。
這是一首行旅詩,是作者宦游生涯中的一紙剪影。宿亭,即館驛,是詩人旅途暫宿之所。
“送人亭上別”,誰來送,如何別,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在漫長的旅途中,類似的迎送、揮別,成了每日早晚不斷、循環(huán)往復的程序動作。一個“別”字,意味著又一個孤寂凄清、風塵撲撲的旅程的開始。“被馬櫪中嘶”,登程在即,連那槽上備著鞍轡的驛馬,也感受到了,因而延頸長嘶,準備出發(fā)。這兩句寫出發(fā)之前,雖只有區(qū)區(qū)十字,而一時間,館驛、馬廄,別聲、馬鳴,環(huán)境人物,皆已紛呈到讀者面前,這是極精煉的白描手法。
往下,自然就是寫出發(fā)了。但詩人卻不是平鋪直敘,而是筆勢橫空劈出,將那長途行旅中無限重復的令人厭煩的動作,“溶解”、“消沒”到時見時新的景觀中去。第三、四句并沒有直接寫出發(fā),而以村中炊煙的漠漠而“起”,暗示詩人胯下的驛馬已踏著碎步,緩緩穿過清晨小莊的戶戶柴扉,走進野田的晨霧中去;以嶺樹離離、齊如刀削,暗示作者的馬匹已在九曲回腸的驛道上奔馳前行。這兩句對仗極工穩(wěn),而句中動、靜互含,也頗可玩味。村煙是動景,然而它又是安寧的里居生活的象征,與作者的羈旅生活恰成對照;嶺樹為靜態(tài),但嶺樹之“齊”,也恰恰反襯出作者在馬背上忽高忽低的顛動,這也是一種動靜對照。此外,樹的“離離”(繁盛貌),也反照出詩人的匹馬天涯、寂寞孤單。至此,“始發(fā)”的題意,方全部說盡,而句中并無“發(fā)”字,這也是極高超的構思。
“落星侵曉沒,殘月半山低”是全詩中的名句。明人陸時雍《詩鏡總論》謂唐代劉長卿詩“體物情深,工于鑄意”的長處中,往往具有“庾信、王褒語氣”。這兩句詩,最能體現(xiàn)王褒的“體物情深,工于鑄意”的特點了。“漠漠村煙起”已暗示詩人是黎明啟程,而這里寫的正是曉色中自然景物的細微變化:晨星寥落,漸漸地隱沒在一派曙光熹微之中,而彎彎的殘月如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上的小舟,也低垂在半山腰,搖搖欲墮了。詩人在清晨微寒中獨自出行,此時內(nèi)心的惆悵和凄寂、傷感,是不能一言道盡的,勉強道出,也不能太具感染力。而“落星”和“殘月”,雖不是作者的自況,卻能形象地反映他內(nèi)心的這種感受,起到直言所起不到的作用。目睹著星隱天河,月垂半山,則離親別雛之苦,前途遼遠之憂,以及種種愁緒悵恨,都自可體味。這便是所謂“體物情深,工于鑄意”,也是極其深遠的境界。
晚唐司空圖《詩品》論“含蓄”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語不涉己,若不堪憂”。此詩用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來表達內(nèi)心郁積收聚已久的情感,景物似乎與己不相關涉,而讀之者從景物構成的意象中,也從“落”、“殘”、“沒”、“低”等帶有共同情緒的詞語中,已能體味到詩人的不勝其憂。這種寫法,深得“含蓄”之妙。因之,詩雖簡短,卻顯得旨趣玄遠,別具一種深沉而雋永的美感。
上一篇:《名都篇·曹植》原文|賞析
下一篇: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顏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