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思出門倚,逢郎前溪度。
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
在武康縣(今并入浙江德清縣)境有一條名叫前溪的河流,那里溪水清澈,樹木蔥蘢,風景幽美。六朝時代樂府詩中著名的《前溪歌》,即產生在那里。
現存無名氏的《前溪歌》共七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詩歌以青年女子的口吻,訴說她失戀后的痛苦和愿望。和她一度相愛過的歡郎,如今拋棄了她,不再來了。她滿懷憂思,倚門而望。她遠遠看到歡郎仍然在前溪旁邊經過,可是不再來找尋她了。兩人從前在前溪附近經歷過的一段情愛纏綿、卿卿我我的熱戀生活,已經變成痛苦的記憶。她呆呆地望著前溪,只見溪中后浪逐前浪,水流一去不返,多么像她和歡郎的愛情啊!可是她還是癡心地盼望歡郎不要像流水那樣引新舍故,而是能夠繼續從前的愛情。
出于自愿的相愛和分手,本是男女雙方平等的權利。可是,在我國過去的封建社會中,由于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等原因,婦女在經濟、社會地位等方面一直處在被奴役、被歧視的境地。在愛情和婚姻生活中,她們經常沒有選擇的自由,經常遭受著被蹂躪、被遺棄的痛苦。上起《詩經》,下至明清民歌,表現這方面題材的歌謠是非常多的。在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和西曲歌中,這種題材也是相當多的。這首詩也表現了女子在愛情生活中被拋棄的悲哀。《前溪歌》另一首有云:“花落逐水去,何當順流還,還亦不復鮮。”似乎表達了與本篇相類似的情緒。
本篇第三四兩句寫女子面對前溪,即景生情,希望歡郎不要像流水那樣引新舍故,顯得親切生動。民歌常常運用比喻手法,以眼前景、尋常事作比來表達情意,取得形象鮮明、感染讀者的藝術效果。本篇的比喻,使人想起六朝樂府《估客樂》中的詩句:“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均以“莫作”領起,本篇用眼前景、《估客樂》用尋常事,都以巧妙的比喻來表現女子希望情郎不要拋棄自己的愿望。
《前溪歌》是六朝樂府“清商曲辭》,相傳為東晉初年的沈充所制作。沈家是當地豪族。沈充官至車騎將軍,官位頗高,后因參與王敦叛亂被殺。《晉書》中有他的傳記。沈充活著時有錢有勢,家中擁有不少伎樂人員。他采擷當地的歌謠,改制成《前溪》樂曲,由家中女伎邊唱邊舞,成為很動人的歌舞樂曲。它在東晉即被中央的樂府機關所采擇,在東晉和南朝時代一直很流行。直至唐代,詩人崔顥還有“舞愛《前溪》妙、歌憐《子夜》長”的詩句,把它和著名的《子夜歌》相提并論。不過,據《太平寰宇記》等書籍記載,沈充所作的《前溪歌》歌詞,后世僅存“當曙與未曙、百鳥啼忽忽”兩句。現存的《前溪歌》七首,則是南朝宋少帝(劉義符)所制。宋少帝愛好通俗歌曲,這七首歌詞,大約是他要手下的文人、樂工們根據民歌改作或仿作而成。
上一篇:《冉冉孤生竹·無名氏》原文|賞析
下一篇:《十五從軍征·漢樂府》原文|賞析